在7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计署负责人汇报了对一些部门的审计情况,并列出了存在问题比较严重的部门和单位的名称。这些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也都在现场聆听。汇报结束后,李克强总理翻着手中的材料问:“这里面‘点’了一些部门的名字,有人要‘申诉’吗?”全场无人回声,只有几个人点头,表示“认账”。接着,李克强总理提高了语气强调:“这次的审计结果,有些是新问题,但大部分都是老毛病,像‘牛皮癣’一样‘屡审屡犯’,这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7月3日《京华时报》)
李克强总理的话,可谓一针见血。有些是新问题,但大部分都是老毛病。前年有,去年有,今年还有。不是没有发现,也不是没有整改。只是所有的发现和整改,基本都走了过场。每年公布审计结果的时候,这些存在问题的部门和单位,都虚心地接受,积极地表态,或者写保证书,或者立军令状,表示一定改、坚决改、彻底改。此后,这些部门和单位也确有行动,开会、讲话、发文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规章制度,然后树典型、作汇报、发消息,看着跟真的一样。但到下一年审计的时候,这些问题却大都依然还在,有些甚至更严重了。屡审屡犯,屡犯屡审,审归审,犯归犯,审的雷声很大,犯的无动于衷。在老百姓眼里,就像演戏,年年登台年年唱,年年还是那个样。
笔者分析,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屡审屡犯的“牛皮癣”,主要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处于“灰色地带”。不该办的事办了,不该花的钱花了,但却没有直接装入个人腰包。如果贪污或者受贿,肯定属于“黑色地带”,谁也不敢包庇和饶恕。而超标和浪费之类,则属于“灰色地带”。违规违纪的数目虽然很大,但大多都是集体决策或职务行为。比如坐车超标、招待超标、考察超标、办公室超标、设备配置超标等等,按照以往的惯例,很少追责追到个人头上。
其二,赖于“法不责众”。很多部门和单位的经济问题,都是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全体员工共同受益。有不少国有企业,一年给内部职工滥发福利的资金就达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如果按照规定严格追究,发的有责任,领的也有责任。但正是这“人人有份”,也成了单位领导的“安全帽”和“挡箭牌”。
其三,缘于“追不到底”。审计的职能,只是发现问题。审计部门经过认真查账,然后大喊“这条河里有很多的鱼,而且还有大鱼”!可是,谁去捉鱼?谁去处理这些鱼?很多外边的人想去捉,可又没有这种权力。有权力也有职责的人,随便撒了两网,就干别的事去了。没有人盯在这儿,没有人守在这儿,没有人追到底,更没有人严厉制裁这些“鱼”,只让有问题的部门和单位“自我整改”“下次注意”。
要根治屡审屡犯的“牛皮癣”,就必须有人承担责任。不仅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政治责任。一个部门或单位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就证明这个部门或单位的主要领导根本不具备为民当家的素质和为国理财的能力,怎么能让他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工作下去?他自己不辞职,也应该赶他走。
再就是审计之后,要有人去盯住这些问题部门和单位,该立案的立案,该调查的调查,该停职的停职,该退赔的退赔。如果发现过去已经发现,而现在依然不改的问题,就要追究某些监管部门的漏管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