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甩鞭,我听响,乐了你,愁了谁?
本报近日关于甩鞭子与扰民话题的系列报道,将广场甩鞭子、打陀螺运动充分暴露在舆论的聚光灯下,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话题虽然持续发酵,但解决办法似乎并没有随着公众声音的持续增强而逐渐清晰。
甩鞭子原本无罪。这些甩鞭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初衷也是为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然而,甩鞭子发出的刺耳声响,对于身边的健身者及附近小区的居民来说,绝对不亚于广场舞带来的噪声污染。况且,三五人挥动着三五米的长鞭,所占的公共场地面积甚至能供数十人同时开展一般项目的健身活动。如此扰民,难免遭到公众的口诛笔伐。
要甩鞭子,地方小了不行,声小了也不行。这样一来,一人甩鞭,众人不安,甩鞭子群体与周边群众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
无法彻底解决并不意味着不能有效缓解当前的紧张局面。广场舞、暴走、甩鞭子……其实,近年来,围绕广场展开的多项健身运动而产生的利益纠葛,成为了考验政府管理智慧和民众自觉意识的棘手问题。缓解其中矛盾,就要争取公众、政府和甩鞭群体之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在缺少法律依据的条件下,对该活动进行刚性约束并不现实;在无法统一认识的情况下,期望健身者自觉放下手中的鞭子更不容易。因此,关于甩鞭子之争,期待刚性约束,莫若各退一步。在甩鞭子的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忽视这部分人群的客观需求,更不能忽视周边居民的切身体验。目前,市鞭陀协会的10多名会员纷纷表示,将积极响应倡议:适时适地、自我约束、不扰民、不伤民,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进行鞭陀运动。而我市的相关职能部门也在积极引导此项活动。可见,大家并没有回避矛盾,而正在想办法求同存异,解决问题。
身处城市中的各个群体,还是要把维护公共秩序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毕竟,每一个群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种诉求都是应当聆听的,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以损人的方式实现利己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参与者都应当保持自律,怀着一颗换位思考的心,充分尊重他人的权益。如此,甩鞭子所带来的各方矛盾才有可能得到理解、缓解、化解,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健康向上,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