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党员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和沉甸甸的责任,真心实意地开展各种帮扶活动,温暖无数贫困群众的心,受到困难群众的欢迎。然而,笔者发现,在帮扶过程中,大多数帮扶方式过于简单,仅仅停留在送现金“输血式”的救济或送粮油物品“慰问式”的接济。虽然这种帮扶方式能够直接惠至实处,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那些困难已久的群众来说,只能是解一时之难、暖片刻之心,尤其是对那些因病致贫、债务缠身、需要长期帮扶和摆脱贫困的特困户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在笔者看来,由于这些受帮扶的困难对象大多是“老面孔”,有些几乎是困难专业户,他们往往贫病交加,年复一年,难以脱贫,更谈不上致富。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帮扶理念,既要扶真贫、又要真扶贫;既要用真情,又要出真招。其次是要针对低收入农户家庭的不同困难程度、不同致困原因、不同帮扶需求等情况,确定不同的帮扶标准和帮扶方式,采取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医疗、送助学、送文化、送物资、送资金等多种帮扶措施,做到区别情况、因人施助、因难施帮,配套扶持,变单一的“输血式”为多元的“造血式”,切实帮助他们恢复或提高“造血功能”,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实的脱贫机会和致富渠道。同时,不断完善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为他们筑起一道抵御天灾人祸、失业贫困的防线。这样,结对帮扶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才能让困难群众尽早摆脱“帮扶暂时脱贫,过后继续贫困”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