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我市已经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这些样板村、示范村有哪些好做法?对其他地方有什么样的启示?为此,本报记者冒着高温走基层,扑下身子探究竟。从今天起,本报开设《践行群众观 深化走转改 美丽乡村建设在行动》专栏,奉献一批来自基层的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杨仕智
7月31日下午,挂在天上的太阳像下了火。
市“美丽乡村建设在行动”采访组一行来到修武县城关镇小韩村,大家眼前一亮: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村景如画,空气清新,看不到一点垃圾、杂物和污水,置身于此,顿感清凉了许多。
今年年初,以“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市启动,小韩村响应市里号召,积极参与创建,并成了修武县的样板村。
样板村,哪里是样板?
小韩村村委会在村南头路西,大门向东开,正对大门的一面文化墙上,是一幅动感十足的彩绘,“我们的梦想:天蓝、地绿、水净、景美、民富”的字样格外醒目。村委会的院子里,三面都是文化墙,北面是“党风廉政记心中,问心无愧走一生”,南面是“清、正、德、谦、礼、和、诚”,并配有漫画和解读。
“你到村里边看看,文化墙多着呢。”小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海平见记者关注文化墙就提醒说:“俺村的文化墙,有宣传法律法规的、有宣传文明孝道的、还有宣传村规民约的,一街一景,一墙一个主题,成了群众的宣教阵地。全村280户,有半数以上被评为“十星级”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并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说起小韩村整洁的环境,采访组的同志个个赞不绝口,无论是在村委会,还是在大街小巷,要想找到一点垃圾、污水还真不容易。记者抱着挑刺的心理,决定找个卫生死角去看看。
在村委会的东南角,有一座4平方米大小的公共厕所,墙体用白灰粉刷,外面不见粪池和杂物。走进公厕,既看不到蚊、蝇、蛆,又闻不到刺鼻的臭味。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三格式无害化公厕,比城市里的公厕都要干净好多倍。记者在村里其他几个公厕探访后发现,个个都干净卫生。据记者了解,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小韩村里的厕所全都改成了三格式无害化。
“俺耳背,你问早年俺村卫生啥样?三个字:脏、乱、差”。99岁高龄的郑延英大娘大声地对记者说,条条街道扬灰路,家家门前杂物堆,户户没有排水沟。尚俊花接过话茬说:“如今,扬灰路变成了硬化路,杂物堆变成了绿树花园,残垣断壁变成了文化墙,新挖的排水沟全盖上了水泥板。”付小妞没等尚俊花说完,就抢过话头:“路面扫净、杂物搬净、墙体干净、水沟清净,可真不容易。全村干部群众大干了几个月,才整成今天这个模样儿。”
在小韩村采访,记者还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在城市里才能看到的垃圾葙,在小韩村随处可见。记者数一数,上面印有“爱我家园”字样的绿色垃圾箱有50多个。一位村干部说,村里光购置垃圾箱就花了一万多元,还花钱修建了两个地坑式垃圾池,县城管局每三天就拉走一次垃圾。
“门前垃圾桶、路边垃圾箱、村边垃圾池,这些可不是摆设。”村民梁小东对记者说,“各家的垃圾,有各家每天早上送到村边垃圾池,路上的垃圾实行全员保洁,这都养成习惯了。没有全民参与,不教育老少爷们养成讲卫生、爱干净的习惯,就没有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