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向旧的生活习俗挑战,敢于对不健康的消费方式说“不”,拒绝人情债,从自身做起。如此,人情债之风才能有效扼制,勤俭之花定会遍地开放。
如今,农村摆宴的名目越来越多,人情链条越拉越长,礼金越出越重。过去农村一般遇上婚丧嫁娶之类的“红白喜事”,亲戚间才出礼。但现在人情支出名目繁多,孩子满月、子女升学、参军入伍、砌房上梁、生病住院等也要送礼,且礼金数额水涨船高,人情消费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很多农民喘不过气来。
(据《党建文汇》)
礼尚往来,本是人之常情,恰到好处的“人情礼”,能使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空间纯真亲善清新。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礼多了、重了,久而久之就成了负担,成了恶习。越演越烈的“人情礼”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搞坏了农村淳朴的民风。如何引导农民从过多过重的“人情债”怪圈中解脱出来,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移风易俗。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新事新办的典型和做法,积极引导农民不断改进乡风民俗,大力提倡厚养薄葬、集体婚礼等文明新风,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式的礼尚往来,引导农民把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家庭上来。其次,要建立一套行之在效的《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加以“软约束”,如成立群众性的婚丧嫁娶协会,负责管理村民婚丧嫁娶事宜,使事情办得既隆重又体面,既妥贴又节俭。最后,还要在法规和政策上采取一些“硬约束”,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大操大办行为的查处。广大农民也要自觉与陈规陋习彻底决裂,尤其是广大农村有志青年,要勇于向旧的生活习俗挑战,敢于对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大声说“不”,使人情债问题在自己身上没有立足之地,难以形成蔓延之势。大家都这样做了,人情债之风就能有效扼制,勤俭之花就会遍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