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村垃圾、建设美丽乡村,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障,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而言,只靠有限的上级划拨资金建设美丽乡村是否只是一句空话呢?8月1日,记者在武陟县谢旗营镇亢杨村采访时发现,这个几乎没有集体收入的村庄,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已将该村建设成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村。
记者走进亢杨村,只见道路两侧的景观绿化带绿树成荫,村里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不见裸露式排水沟的踪影,道路两侧整齐铺设的道牙,使整个村子看起来整齐而有序。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俺村硬化了村里的12条、共2.4万平方米的街道,铺设道牙4000多米,修建了4600多米长的地下排水沟和一个文化广场,使整个村子变了个样儿。”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应彪说。
村里没有钱,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呢?王应彪介绍,亢杨村全村1400余人,耕地面积1225亩,其中1000余亩土地经过流转后用于发展苗木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3万元。在这次道路硬化建设中,村里采取家家户户“拿一点”的方式,在全村群众中筹资近40万元。同时,该村积极争取上级扶贫款90余万元,向镇政府争取13万元,加上村里仅有的18万元占地补偿款,共筹集资金160余万元。
“这笔钱来之不易,以后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我们花每一分钱都在精打细算。”王应彪告诉记者,“针对需要改造的项目建设,村里都会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订详细的施工计划,自己能动手的不找别人干,自己能制作的建材绝对不花钱买。”
在施工过程中,王应彪身先士卒,带领全村老少爷们冲锋在建设一线,从挖水沟、栽树苗、粉刷墙体到路面硬化,就连道路两侧铺设的道牙,都是村里买回模具自己制作的。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不仅为该村营造了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更降低了工程建设的成本,为村里节约了大笔经费。
“那段时间,村委会大院里成了建材加工厂,做好的道牙到处都是。”王应彪以道牙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一米道牙需要12元,做一米道牙的成本仅8元,每米就能节省4元,铺设4000多米道牙就能剩下1.6万多元呢。
“在俺村,诸如修路、打井、敷设水管等工程,村干部都是带头干。人家王书记都60多岁的人了,还和大家一起干,有一次还晕倒在了工地上,其他人还有啥理由不出力呢?”亢杨村的老少爷们无不佩服王应彪的工作作风。
基础设施改善了,日常环境卫生如何维护?为了节省经费,亢杨村只安排了四名环卫人员,每天7时至9时定点清运村里的垃圾。此外,该村还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各家各户门前实行了卫生“三包”责任制,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则由村干部分包,每隔一天打扫一次。
如今,亢杨村群众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了,业余文化生活也随着丰富了起来。村里的文化广场建成后,村两委又派专人学习了太极拳和广场舞,回来以后再教给大家,每天晚饭过后都会组织大家在广场上跳跳舞、打打拳。“现在,村里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一到晚上广场就很热闹,一边是跳广场舞的,一边是打太极拳的,大家伙儿的心情别提多舒畅了。”正在广场健身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下一步,亢杨村还要打造一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并在文化广场北侧建一座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的休闲游园,为建设‘美丽亢杨’增添新的活力。”王应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