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连续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来自科技兴区战略的实施,来自于‘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谈起中站区的科技创新工作,中站区科技局局长张建敏如是说。
“科技工作不仅仅是科技部门一家在做,而是形成了联动机制。”张建敏告诉记者,中站区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科技局、财政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区科技工作,制订年度推进计划;实行区级领导联系企业分包项目制度,帮助企业谋项目、找资金、引人才,切实解决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把科技作为全区年度目标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科技工作格局。近年来,中站区先后出台了《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意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扶持科技 “小巨人”企业发展的意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科技优惠政策;建立了科技创新持续投入机制,逐年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了全区科技创新基金,兑现落实了创新券,近3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有效激发了全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企业是创新主体,如何扶优育强?中站区科技部门想了很多办法。按照规模居全国前列、技术居行业前沿的要求,中站区科技部门帮助企业制订发展规划,谋划项目建设计划,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7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3家;引导辖区骨干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技术改造,有效提高了装备和工艺水平;通过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帮助企业先后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600余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制订落实了企业家培训计划,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企业上市等系列培训活动,增强了企业家的谋划运作意识和转型发展意识。
张建敏说,中站区坚持把创新平台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先后实施了80余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企业建立各级创新平台。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3家、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科技型企业12家、获得授权专利200余项。同时,多氟多创建了市级科技创新型团队。
在强化科技服务的同时,中站区积极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个、省重大专项1个、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8项;开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26项、填补省内空白4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1项;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提高行业话语权,辖区6家企业主持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87项,其中多氟多公司主持制订了2项国际标准,被确定为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
谈到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张建敏说,一是加大科技项目谋划和申报力度,做到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继续强化政策性资金争取工作,争取数额不低于2013年水平;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同步推动自有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继续抓好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申报工作;三是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加大专利申报力度,加强专利奖励工作,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零”行动;四是抓好创新券、科技贷款贴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