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清代诗人龚轼在《景德镇陶歌》中如此形容青花瓷。昨日,记者在孟州市河阳艺术沙龙的展览厅里,见到了产自孟州市的釉质白里泛青、造型美观大方的青花瓷。
“青花瓷是陶瓷中的瑰宝,最早产于中原地区,后来一度衰落。”河阳艺术沙龙副总经理、景德镇智洪陶瓷艺术总监卜大清说,“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这种艺术的原产地是在中原地区,唐代青花瓷窑就是现在的巩义窑。”
痴迷于青花瓷的卜大清决定把这种艺术重新带回到诞生地。他和同样是青花瓷爱好者的姜晓林、师群孜孜探索,在经历了试验、失败、再试验的无数个轮回之后,如今,这三人传承创新了这一历史瑰宝,形成了独具自己风格的河阳青花。
河阳青花取材于景德镇之上等泥土,严格遵循筛土、成泥等工艺流程,经手工拉坯制作而成。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坯体上描绘图案或纹饰,是该瓷制作的一项重要工序,讲究题材丰富、技法巧妙,或童趣盎然,或拙朴宁静,或丰盈优雅,或简淡俊朗,且用象征手法寄托深远的寓意。
“河阳青花是以精研的矿石作为颜料绘于生胎表面。此料呈色淡雅清亮,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成色稳定的特点。”卜大清说。
描画工序完成后,在坯体上施以透明釉,接下来就需按照科学有序的方法进行装窑,慢慢加温一次烧成。“哪个阶段用什么样的温度,烧多长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多烧一两分钟则多,少烧一两分钟则欠。”卜大清说。
在高温下一次烧制成的河阳青花,被描写得更加宛转细腻,隐藏得更加含蓄而别具韵味,达到了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的境界,给人带来的惊喜值得慢慢回味。起窑时,琳琅满目,华丽四射,出炉的河阳青花器形圆润,胎质细白,青花纯正,宁静素雅,极富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
为了推陈出新,河阳青花在款式上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目前已有瓷板画、日用瓷、将军罐等,种类多样且各具精妙。
在描画这一工艺上,河阳艺术沙龙更是广邀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书画名家,在青花瓷坯体上施墨敷彩,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马树清、张金荣、谢小毛、史云龙等当代名家倾泼墨彩,将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将精妙的艺术技巧种于青花之上。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一人一物,浸透着画家对美好家园的眷恋。他们所追求的文人情怀、意境之美,犹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引领我们走进艺术世界,从中领略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老青花瓷艺术,跟现代美术、书画完美结合在一起,请国内一些知名画家、书法家在上面作画,一是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同时也开辟了一条对艺术大家作品保存的新途径。”卜大清说。
河阳艺术沙龙里的青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姿,既能独树一帜,又不孤芳自赏,淡雅脱俗,韵律舞动,尽显画家高超的绘画功力,将青花从工艺美术的范畴提升到了纯艺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