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本报通讯员 付海平
韩新锦
人们常说,女子能顶半边天。而对于王文娟的丈夫和儿子来说,她撑起的是整片天。王文娟,今年34岁,昊华宇航动力一分厂操作工,在她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只有事在人为,多年来,她用坚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人生突然转折
作为独生子女,王文娟从小就备受疼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毕业、上班、结婚、生子一路走来,未曾经历风雨的她从小女孩变成了年轻的妈妈,而她人生的转折是从2011年6月开始的。
2011年6月,对于王文娟来说是轻松的。她和丈夫同在昊华宇航上班,善于计划的小夫妻,用三四年功夫还清了房贷,3岁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公婆生活在农村,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夫妻俩正商量着买个空调过夏。
2011年6月,对于王文娟来说又是沉重的。细心的她发现丈夫身体经常肿胀,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丈夫得了IGA肾病,已经到了4级,并且伴随缺铁性肾衰竭,继续发展下去就是尿毒症。
IGA肾病相当于终身去不掉的疾患。王文娟一下子就懵了,哭着告诉爸妈,父母立即取钱给她。丈夫住进了医院,而婆婆还要照顾自己年近90岁的婆婆和瘫痪在床的父亲,没待上几天就回了老家,一切重担都落在了王文娟柔弱的肩上,而令她没有想到是,困难还在继续压顶。
再难不言放弃
王文娟打起精神,带着丈夫一边住院治疗,一边四处寻医问药,再难不言放弃。
在当地医院住了一个半月,丈夫的病情不见起色,王文娟带着病历连夜乘火车去了北京,先后到多家医院找专家问诊。看过病例的专家都告诉他,这种慢性病只能长时间治疗,维持现状。王文娟不死心,筹了钱带着丈夫到北京让专家再诊,结果专家仍未改口。眼见医治艰难,丈夫不愿连累家庭要放弃治疗。王文娟平静而坚定地说:“坚持治疗,一天都不能耽误。”她与家人反复商量后选择到河南淇县同济肾病专科医院治疗。就在取得明显疗效夫妻俩感到欣喜之时,老家忽然传来消息:婆婆的父亲去世,在奔丧的路上,公公突发重病,一侧肢体不遂住院。
一家两个男人均患重病,两地住院,家里还有三岁孩子和九旬老人。面对这种状况,王文娟一边鼓励丈夫和家人树立信心,乐观面对,积极治疗,一边和年逾七旬的婆婆商量,两人各照顾一个病人,王文娟则一有机会,就两个医院和家里三头跑。迫于经济压力,公公病情稳定后便转回家里养病,丈夫也在住院治疗6个月后坚持回了家。两个重病人,每天大把大把的吃药,王文娟一边带着孩子、一边上班,还一边想法为公公和丈夫治病。3年来,她到处打听,找名医、找偏方,省内、省外不知跑了多少家医院,看了多少个医生,可她始终不言放弃,用柔弱的肩膀硬是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执着改变生活
认识王文娟的人都说她是个乐天派,如果不说家庭情况,根本看不出她要面对那么多困难。面对磨难,王文娟从不抱怨。她常说,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就积极面对。
丈夫刚生病时,孩子才3岁,从那时候起,家里家外全是她一人操持。因为丈夫长年看病,药不离口,再加上每年定期两次住院,她家生活非常拮据。当别的孩子在肯德基里吃着汉堡包、玩着玩具时,她用电饭锅给儿子做蛋糕,用炒锅自制牛排,用边角木料做玩具。儿子问她怎么什么都会?她笑笑说:“因为这样健康又环保。”儿子不知道这些都是妈妈为了他特意看书学的。去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正是小年祭灶时,公公病重又往进了医院,王文娟单位、家里、医院三头忙,大年三十带着家人包了饺子到医院和公公一起过年,有说有笑的让病房充满了快乐。要强的王文娟不仅在家里是顶梁柱,在单位也是把好手,生产业务掌握得好,被大伙推选为分厂纯水工序代班长;演文艺节目没人会,她主动请缨出节目;借调到厂区机关,她又成了工资管理的好手……
乐观带来希望和健康。在王文娟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家人积极面对病魔和困难,现在丈夫和公公的身体都有了好转,丈夫张卫江已经回到了原岗位上班,夫妻俩每天一同上下班,形影不离;已经6岁的儿子正准备上学。王文娟说,下一步,将努力买房,买一处低楼层的房子,好让双方老人和自己一起居住时不用再爬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