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饱含诗意的探访行程。
驱车循着南水北调中线一路北上,看卫河源头的苏门山开,见千年淇河的静静流淌,或是站在已干涸见底的漳河边,仍能感受到流传千年的诗风扑面。
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情感细腻的诗人们仿佛都对河水情有独钟,吟诵不绝。如今,南借长江水,碧流润京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即将全面通水,如此跨越1432公里的一渠碧水,又将带来怎样的诗意流传?在漳河南岸的施家河东跨渠公路桥边,我见到有人在桥头上规规整整地写着这样一首小诗:“又是清明习习风,车辆如织色匆匆。往日阡陌寻不见,北调南水桥贯通。”
千年漳卫河,溯流听诗风。从苏门山跨渠大桥参建者的即兴抒怀,到诗城鹤壁的淇水诗苑,再到施家河东跨渠公路桥上的清新小诗。也许,这只是一种巧合,抑或也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