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系列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南水穿漳出安阳
踏访水利的“红土地”
记者手记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伸阅读
踏访水利的“红土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扫描二维码,
  看本报记者
  南水北调中线行
  视频报道
 
   

  安阳,虽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过河南省的最后一个城市,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的首开工程之地——2006年9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正式开工建设,在安阳五标段挖下了工程的第一铲。

  7月15日,采访团在古都安阳采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记者的思路总是被一件事所打断。提起安阳,不能不让人想起20世纪60年代红透中国的红旗渠,由此意义上说,安阳绝对算得上是一片彪炳中华民族水利史册的“红土地”。

  当年,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向国外友人介绍:“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蜿蜒盘旋于太行山悬崖绝壁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通过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打通211个隧道,像一条美丽的玉带飘动于千山万壑之间,吸引着世界许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参观,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其实,水利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出安阳城北,在漳水南岸安阳县丰乐镇,建有一座西门豹寺,寄托着豫北人民对治水先贤的怀念之情。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令,邺为魏国要地,临漳水,常有水灾。为防治水患,西门豹破除封建迷信的思想,取缔了“河伯娶妇”等迷信活动,并“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首位于邺城西9公里处的漳河上,在12里长的河段上修建拦河低溢流堰12道,堰上游南岸各开一个引水口,并设闸门控制,每一个引水口下连接一条水渠,共12条渠道,可灌溉漳河南岸农田近10万亩。又由于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此富庶起来。

  此后,魏人史起又在西门豹兴修水利的基础上修筑横渠。东汉末年曹操据邺,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称为十二登,改名开井堰。东魏天平二年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为源的灌区,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10万亩以上。后来,清代、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

  1959年,国家在漳河上动工修建岳城水库,安阳市随后开挖漳南总干渠,引库水建成大型灌区——漳南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120万亩,代替了古灌渠。与此同时,建于洹河之上的小南海水库和彰武水库,相距不到20公里,除用于流域农田灌溉外,是安阳城区一批大型企业的生产主要水源。双全、汤河、琵琶寺、南谷洞、弓上、石门6座水库,再加上与河北邯郸共用的海河流域蓄水10亿立方米的岳城大型水库,几乎拦蓄了安阳境内所有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安阳城乡生产、生活用水的大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