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高寿?”“不高寿,一岁了。”
温县南张羌镇大渠河村一个普通农户家里,一位百岁老人见面就给记者开了个玩笑:“前一百岁那篇皇历已经翻过了,我从一岁重新过嘛。”
老人名叫李秀珍,今年101岁。采访时记者还没开口,老人就先说个不停:“我不憨,身体好着哩,能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不信念给你听: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老人的儿子急忙解释:“我妈平日就好说话,见你们来,更有点儿话多了。”
“我娘家就是这个村的。小时候家里穷,我从小就干活,4岁刮山药,9岁纺花,11岁织布。我13岁就长到现在这么高了,17岁成的家。”老人说,“我男人考上军官学校,家里穷,上不起,就去做生意,我也跟着他到处走,漯河、开封、亳州,去过很多地方。”
解放后,公私合营,生意转给了供销社,老人随丈夫回到家乡,开始了由商转农的生活。老人的双脚虽是“三寸金莲”,但也要干农活。“干啥活?割麦、打场、挑粪、摇辘轳提水浇地,啥都干。”老人说。
老人似乎对农村的话题不感兴趣,反倒乐意说一些商界和“八卦”的话。老人张口就是宣统、吴佩孚、蒋介石,说她见过铜元、银元、日本票、储备票、联合票等,还记得当年港币和美元的汇差。“银元是吴佩孚造的。吴佩孚,坐北京,白日做起皇帝梦,全国人民不答应,宝座没热人短命……”老人随口来了一段顺口溜。
“我给你念段《三字经》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老人看大家给她的顺口溜鼓掌,越发来了精神,竟大段背起了《三字经》。问及她不识字怎么会背《三字经》时,老人说是跟奶奶学的。她奶奶的兄弟上过学堂,奶奶便跟兄弟学,然后又教会了她。
老人还能背许多诗词和戏曲唱词,马金凤的《对花枪》里的戏词她全能背下。有人问她刚才背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啥意思,老人答:“夜里刮风下雨,很多花都被打落了,怪可惜的呗。你们喜欢听苏小妹对诗选婿的故事不?我给你们讲讲……”
老人不仅健谈,还喜欢动弹。采访期间,老人不停地甩胳膊踢腿,她的胳膊能弯到背后去。“机器不用要生锈,人不活动会生病。吃饭吃到七成饱,早饭吃好晚吃少……”老人又讲起了养生之道。
“我妈很注意健身,她每天饭后都要按摩腹部200多下。”老人的儿子说,“她不喜欢闲着,前几年还纳鞋底子,做成绣花鞋、毛头鞋拿到集会上卖。尤其是到春节前,她整夜不睡做鞋子。到现在,她的针线活还没丢。”
“我不此乃(音,地方话,脏的意思),不唠叨,不说闲话。我做一手好饭,你打听一下,半个村都知道我做的饭好吃。饭食上我不挑拣,最爱吃包子。爱好嘛,就是喜欢抹牌,去年打麻将还能一打一下午。”老人自我总结后又展望未来,“我啥病都没有,如今的日子这么好,我要好好活,从一岁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