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南昌大学正式推行撤去保洁员,由学生“自主保洁”的新政策。岂料政策推行伊始,就遭遇学生强烈反对,执行困难。实行一周后,472名学生联名上书校长,反对“自主保洁”。
南昌大学的初衷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劳动中历练学生。为何这项政策最终走向了“校方粗暴推行、学生粗暴反弹、新政推广遇冷”的困局呢?
原因是该新政策,从开始试点到具体推行,校方、学生始终沟通不畅,错过许多原本可以解决问题的机会。
首先,校方应作好前期调研,避免“拍脑袋办事”。据了解,南昌大学自今年3月中旬,就已经在7个学院推行“自主保洁”试点工作。但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试点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校方无视学生反应,仍坚持推广“自主保洁”,错过了原本可以把问题控制在小范围,并加以解决的机会,最终在全校范围引发更大的问题。
其次,应打造完善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信息。“自主保洁”政策推广后,因具体安排不合理,挤占学习时间,学生反映强烈,宿舍垃圾成堆,校园生活秩序混乱,最后的“联名上书”更是无奈之举。试问若能提前建立一个沟通反馈机制,让校方、学生及时交流,双方也不至于陷入今日的对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