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近日,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邀请内四科主任张春雷到我市某北社区,为这里的居民讲授“糖尿病的未病先防”知识。
据张春雷介绍,糖尿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82亿,平均每十秒钟增加一名糖尿病患者,或者每年增加一千万名糖尿病患者。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10年内翻了近两倍。201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者总数超过9000万,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是因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抵抗力下降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以烦渴多饮、易饥易食、多尿以及疲乏、消瘦为主要特征。”张春雷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眼底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引起的四肢溃烂等。从糖尿病发病到出现并发症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大多数患者都无法避免。但是,如果能尽早发现并提前干预,是可以阻止病程发展的。”
由于糖尿病的致贫、致残、致死率很高,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以此来呼吁全人类关注糖尿病。
那么,究竟哪些人是糖尿病的隐形高发人群呢?张春雷总结出了6大高危人群:双亲或同胞中有人患糖尿病者;曾经有轻度血糖升高者;在怀孕期间曾经得过糖尿病或者生下4公斤以上胎儿的女性;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者;年龄在45岁以上,且缺乏运动者;体型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苹果样体型者(肚子大,脂肪集中在腹部)。对于这些高危人群,最好经常作一些相关检查,比如尿糖、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血浆胰岛素及C肽测定等。
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来讲,糖尿病常见于阴虚、痰湿、湿热、气郁等体质类型者,其他体质类型者糖尿病的发病倾向较少。根据不同的体质采取不同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可使人体达到固本培元、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降低糠尿病的发病率。
据张春雷介绍,人的体质大致分为9种,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疾病有着相关的联系。“现在,市民在我们医院治未病中心通过两台中医体检设备,可以辨清自己的体质类型。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来预防糖尿病,更加具有针对性。”张春雷如是说,“中医体检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提前预知疾病的发生。”
在识别自己的体质是糖尿病易发体质后,该如何进行中医预防呢?张春雷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预防:一是情志调理。保持稳定的心态,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情志刺激,舒畅情志、通调气机,改善体质。二是饮食调理。在生活中要严格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多摄入宣肺、健脾、益肾、通利三焦的食物;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多饮水,戒烟限酒。三是运动调理。适当作一些有氧运动,时间一般在餐后60~90分钟,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张春雷在活动中还向大家推荐了一套穴位按摩操,通过自我按摩,可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滋阴健脾、益肾补虚等功效。第一步:固气转晴。拇指内叩掌心,其余四指握拳,扣住拇指,置于两胁,双脚五指抓地,同时环转眼球,顺时针逆时针各20遍。第二步:横推胰区。双手手掌由外向内推腹部胰脏体表投影区,一推一拉交替操作20遍。第三步:揉腹部。以神阙穴为中心揉腹,顺时针、逆时针各20遍。第四步:按揉腰背。双手握拳,以食指的掌指关节点揉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每个穴各点柔半分钟。第五步:推擦腰骶。双掌由脾俞穴自上而下推至八髎穴10遍。第六步:通调脾肾。揉脾经血海、地机、三阴交,揉肾经太溪穴,双手拇指沿胫骨内侧缘由阴陵泉穴推至太溪穴5遍。第七步:拳扣胃经。双手握空拳自上而下叩击小腿外侧胃经循行部位5遍,以酸胀为度。第八步:擦涌泉穴。用手掌擦涌泉穴,以透热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