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周欢欢)“以前孩子很调皮,总和我们顶嘴,现在孩子回家主动为我们端饭、洗碗、做家务,好像突然间长大了,既懂事又有礼貌,我们当家长的都很欣慰。”“是啊,这多亏了学校开展的感恩、孝道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这是笔者近日在沁阳市山王庄镇听到家长们对山王庄中心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番评价。
作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人文精神已经深深浸润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民族文化时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深刻阐释了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为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身心健康、气质优雅、素质全面、个性突出”的中小学生,近年来,沁阳市教育局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校园人文精神”作为持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让传统文化浸润校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沁阳市教育局以建设四个通道,主攻四个方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基本策略。建设四个通道,即开展礼仪教育,传承中华美德;开展经典阅读,学习中华美文;开展书法教育,传承书法艺术;开展地方文化教育,打造特色品牌。下一步,将通过建设中华经典文化资源库,开展文化名家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建设美德人物榜,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目前,沁阳市各中小学纷纷通过礼仪教育、书法教育、艺术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沁阳市实验小学把经典诵读与新教育实验结合起来,在全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该校还将《弟子规》纳入晨诵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节午读课,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讲授经典诗文,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沁阳市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位”的校园文化格局。各小学纷纷发挥优势,结合地域文化、传统民俗,选定特色校园文化,编写校本教材,纳入课程体系,组建兴趣社团,广辟社会资源,广泛开展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特色鲜明、管理精细、质量突出的学校应运而生,“高跷小能手”“金色唢呐手”“小小书法家”等一大批特长学生脱颖而出,校园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充满了欢声笑语,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沁阳市的传统文化教育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课程,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家乡、爱祖国的道德情感。沁阳市教育局局长史曙光表示,今后将继续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作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并将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