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小札》是我20年前用的书名,之前曾写过一本反映当地历史人物故事的处女作。恰是我的青年时代,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当时给书定名时,垂询过国内几位名家的意见,至今珍存着著名作家李準先生亲笔题写的《管窥集》墨宝。拜见当时执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人、文章写作巨擘王梦奎先生,他先是建议不出为好。不久来函告知,既已整理好书稿,不出也是一种浪费,书名以《学步小札》为宜,并为拙稿写了序言。此序发表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博览群书》杂志和《河南日报》上。序中曲折称赞“并非真如庄老夫子所说的,没有学成好的步姿,不得不爬着回家,而是显示了作者的谦虚。这也是想成大器者应有的品质。”此话谦和平实,隐含着对我人生执着和追求的期许,成为鞭策我坚持“学步”终生的不竭动力,对我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影响我数十年的工作、学习和思考,很可能还会影响我的余生。我常怀感恩情怀。
近读大学者白寿彝先生1962年出版的文集,自谦为《学步集》。我自知学识与白老相差不止十万八千里,我的学步只是蹒跚学步,白老早已是昂首挺胸,甩开臂膀,踱着方步行走。有道是,天下技艺千千万,只能学而知之,不可能生而知之。技艺如此,步姿也不例外。作为青年一代,谁不渴望自己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谁不盼望自己出类拔萃、高人一筹,从而赢得社会和他人的刮目相望以至尊崇。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乾纲,力排众议,果断决策学习胡人,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击败仇敌,迅速强大,进而威慑列国。谁还敢说三道四,再言学不如不学。
现代社会里,每个人工作之余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我多年坚持看点书,思考些问题,形之于笔端,并非附庸风雅,只是觉得人来世上应该有所追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而已,以不荒废时光。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别在业余,我想人的差异还在于能否一生坚持。现在回头审视自己数十年走过的路,自感还是在正道上前进的。如若他人质疑,留有一串脚印为证。
这次增订版的内容大体分为“杂谈拾遗”“往事漫忆”“名家印象”“前言后语”“诗苑撷草”和“由书及人”等六个小版块。篇目依作时间顺序排列,读者一看便可明了。一方面是对走过来的路作一回顾和记录,使手头的文字不至于泯没;另一方面更想听到同好和方家的指教——尽管这次选的文章不避谫陋,壮着胆子,增加不少篇什,也没多少精思妙意。至圣先师在川上的感叹,解读为:源远流长,昼夜不停,继往开来,自强不息。因此我也当一刻不停地学习和奋斗。
需要向读者交代的是,书中选取的我所交往的大家名人,附有一些专家学者为我写的序言、书评和对我的印象评价。他们有的是学富五车的学界泰斗,有的是我聆听教诲的师长,有的是我平素所敬重的前辈或领导,有的是同学和文友。当我在灯下重新校对这些文稿时,过去与他们交往的情景不禁历历在目,犹在眼前。龚自珍有语:“士大夫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长一分丘壑,长一分丘壑,则去一分鄙陋。”少读毛主席词,熟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感悟不深。而今我也从昔日的后生学子,渐近花甲之年,徒生感慨。成就如此单薄,尽管是终日矻矻,不遑他顾。可叹年华,几多虚度。
我深知所选文章都还是不成熟的,仍然是“学步”之作。我愿沿着这条奋斗之路永不歇息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