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一个春天,京城的多位著名侃爷下榻深圳某酒店,在一楼咖啡厅聚众开会。席间某位卖手电筒的老板把话题引到了王石,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让我印象深刻。据他说,他曾在某海鲜酒楼包间中只身夜会王石。老王当时面对一桌生猛海鲜心不在焉,因转天有新楼盘开售,为此忧心忡忡,怕卖不出去。这位手电筒老板讲义气,海鲜也不吃了,作为密友掰开揉碎一二三四给老王排遣忧虑。他口中的王石紧张、纠结,直冒冷汗,不能自已,最后还总结:“王石这么大一个人物,也为销售的事紧张。”
当时本书作者陆新之也在座,我俩闻言相视哂笑,老王不要说当时,恐怕2000年之后就早已不会为楼盘销售紧张了,这位老兄宅心仁厚,想必以为老王也是卖手电筒的,生产出来怕卖不出去。我与老陆心照不宣,知此君说是王石密友是可疑的。当然此君是不是吹牛微不足道,值得说的是王石这个人。
第一,在过去10多年来,王石是风云人物,是时代话题,甚至是房地产酒桌上侃爷们吹嘘、标榜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背景;第二,正是因为老王是话题人物,所以关于王石市面上流传的种种事迹、绯闻,以及众多市场上销售的各类相关著作的可信度都不高,更多是类似前面提到的这位仁兄自己脑补的王石。
这是个忽悠的时代,王石成了这个时代的背景。不知老王本人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为之,也不知是有幸是不幸,王石如今必须承担他的公众角色。好比很多骗子喜欢晒与大人物的合影证明自己的了不起,提高自己身价,王石就是照片中骗子旁边那个人。
因为和本书作者陆新之先生相交10多年,他本人又和王石先生有20年的交往经历,可以说是看着王石从奋斗到成功。陆新之的第一部著作就是《王石是怎样炼成的》,我可以说是第一个直接看书稿的读者。加上跟王石有个短期的接触,与万科有过交道,在深圳追逐过梦想与妹纸,所以一直以来笔者也对老王比较关心。
在笔者眼中,王石先生一直是处于被时代过度消费的状态。只以房地产业界说,我所看到的王石经常被拉来挡枪。在前些年一些大事当口上,我还看到老王有些意气,有时候面对舆论还会认真地辩解反驳。后来王石好像明白了,变得沉默了。重要的是王石出来了,站在台上了,大家看到很兴奋。至于什么房价走势,什么观点,什么证据,其实都不重要,他说了啥,公众早就忘记了。
不得不说王石是个比大多数老百姓另类一些的人,至少没有传说中被侃爷们脑补的情节。这或许与他出道在深圳有些关系,深圳是笔者走南闯北观察到中国城市中唯一一个另类的城市。另类不在于高楼大厦,不在高架桥,不在环境卫生,现在随着发展全国各地的水平都差不多。深圳另类在这个地域的观念、人情世故和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不同。真实的王石,其实代表“深圳”的这种另类,同时也代表着“深圳”的繁荣。
如果把名人按舆论评价画圈,比如按国家圈、按地产圈、按慈善圈,把王石扔进去,他在哪个圈都显得格格不入,就像是个老城市中的外来人。他不会按照规则去待人接物,和人应酬来往。深圳和王石都像青春期的青少年,一脸青春痘,爱穿好看的衣服,自我意识自尊心强,言行直接坦率。我觉得也许他在娱乐圈能游刃有余,还觉得他不如索性享受被包围,有头条就行,肯定比汪峰强,负面、花边也可以适当接受。
我本人对王石先生了解不深,也不喜欢俗套,不喜欢挖掘成功背后的故事。我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王石,我在本书中可以找到这个比较可爱的王石。陆兄10年后再写王石,掩卷细看,确实非常符合我的口味。所以特地撰文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