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詹长松
“‘一站式’服务、流水线作业、诉讼前调解,自从去年4月份解放区法院建成诉讼服务中心后,彻底解决了当事人‘问累’‘诉累’‘跑累’等群众反映的诉讼难问题,现在再来这里办案我感到很开心。”河南苍穹律师事务所律师秦童深有感触地说。
昨日,记者走进解放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立案区、服务区、调解区、便民区、等候区、接待区整齐有序;纠纷分流、人民调解、司法救助、判后答疑、执行督促、申诉再审、信访接待、院长接待等节点环环相扣。不断有咨询或者办理案件的群众前来,导诉台的工作人员耐心地解答他们的提问。窗口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无论在哪个窗口,都能让人感受到热情、便捷的服务。
“如果把法院看成是一家治病救人的医院,那么诉讼服务中心就是‘导医台’加‘门诊部’,就是这个单位的窗口。”解放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同泰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该院的讼诉服务中心不仅能够给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同时一般纠纷也可通过诉讼服务中心的诉前调解、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速裁机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从而实现矛盾纠纷解决的便利、高效和低成本。该院将努力把诉讼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彰显司法便民形象的第一品牌,利用窗口优势,拉近法院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据悉,该院抓住法院整体搬迁的契机,建成了占地20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并于2013年4月投入使用。“为了方便前来办事的群众,法院将案件办理流程示意图等制作成版面上墙,将装帧精美的各类诉讼指南放在醒目的位置供群众查阅。”该院诉讼服务中心立案一庭庭长张文说,“诉讼服务大厅还配备有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电脑、打印机、复印机、饮水机、笔墨纸张、老花镜等便民设施,让来访者真切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
在保证诉讼服务中心硬件投入的同时,该院还十分重视人才资源的配备。该院主管诉讼服务中心的副院长王永红说,法院从知识结构、年龄、工作经验、岗位职能等多方面考虑,科学调配人员,充分发挥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审判人员的优势。诉讼服务中心大厅目前有工作人员9名,其中5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返聘人员2名、值班律师1名、值班院领导1名。在综合业务能力上,该院对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专兼结合、一岗多能的工作要求,做到分工不分家,人人都是信访接待员、法律咨询员,并为此开展常态性的业务学习、跨岗培训。该院要求新进人员在分配固定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到诉讼服务中心大厅锻炼学习,以便了解法院诉讼工作和群众最直接的需求。
硬件保障、人才配备,最终都是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司法服务。截至目前,该院诉讼服务中心的6大服务区域、8大工作节点、9名工作人员,共同构成了一个以服务为中心的同心圆。
记者在该院诉讼服务中心见到一位前来办理立案手续的当事人,他直言不讳地说:“人们看法院的变化和对司法的印象,首先来源于立案环节。过去起诉一起简单的案件,一般需要来回跑好几趟,现在只要10来分钟就办妥了,真是太方便了!”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个走进法院大门的当事人期许已久的愿望。
正是基于此,该院在抓好诉讼服务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在诉讼服务规范化建设上做文章,建立完善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文明接待制、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平台职能作用,努力打造便民通道,提升司法服务。该院开展了院领导轮流接访解民忧活动,周一至周五党组成员在诉讼服务中心轮流接访,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同时,开展困难群众缓、减、免缴诉讼费的“绿色通道”活动,积极为困难群众提供司法救助。并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司法救助范围,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特别是对涉及农民、企业下岗职工、低保失业人员、城乡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的案件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除进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外,对符合条件的当事人还实行缓、减、免缴诉讼费,使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今年上半年,该院受理的101起此类案件,全面落实了司法救助制度。截至目前,该院已减免诉讼费15万余元,发放执行救助资金10.5万元。
据统计,今年年初以来,该院已受理各类案件3165起,总收案数大幅上升。在立案数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该院连续两年保持了20%的民商事纠纷诉前化解率。特别是涉诉信访案件较去年同期减少10%,且化解率比去年同期上升9%。这组数据,也从侧面体现出该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