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天津干线工程全长155公里,始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西黑山村西北(中线总干渠1120公里处),总体走向由西向东,沿线经过河北省保定、廊坊的8个县市和天津市的武清、北辰、西青3个区,止于西青区曹庄村北出口闸。采用无压接有压地下钢筋混凝土箱涵输水,设计流量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60立方米/秒。
其实,算上此次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从西南引来的汉江水,天津城已形成了从东南引黄河水、从西北引滦河水的“三线并进引水”的壮观格局。
本报特派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吕丹阳/文
本报特派记者 赵耀东
见习记者 李政阳/图
7月20日,天津子牙河南路,为天津中心城区三大水厂供水的西河原水枢纽泵站工地上,建设正如火如荼。
西河原水枢纽泵站工程主要功能是向市区新开河水厂、芥园水厂和凌庄水厂输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来水,供水规模225万立方米/日,包括向新开河水厂供水规模100万立方米/日、向芥园水厂供水规模50万立方米/日、向凌庄水厂供水规模75万立方米/日。
据介绍,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汉江水,天津干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一部分,还包括了南水北调天津配套工程,具体包括城市输配水工程及用水分区水厂和供水管网工程。其中,城市输配水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向中心城区供水工程、向滨海新区供水工程和王庆坨水库工程,改建北塘水库工程和引滦管线扩建工程等。
水绕津门偏少水
按理说,天津绝不应该是一个缺水的城市。
翻开史册,建都北京的金朝,在地处南、北大运河和海河交汇处的三岔口,设立“直沽寨”,守卫这个南北漕运的重要水陆码头。
三岔口正是天津城市扩展的原点,也是天津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公元1400年,明建文二年。驻守北方的燕王朱棣,起兵从三岔口渡河南下,打败了继承皇位的侄子。当了皇帝的朱棣,便赐这里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津之地”。自此,天津开始充当我国河海航运枢纽。
如今,站在横跨海河的大桥上,看北运河、南运河相向而来,步履轻盈,三河交汇仍能给我们海纳百川的强烈感受。
一幅海河流域地形图中的标识,让人更是一目了然:海河水系的形成,缘于华北白洋淀至文安洼一线带状延伸的洼地的存在。它使海河北半部水系得以南流,而南半部水系得以北流,也使天津成为各条支流的聚首之地和入海尾梢。奔涌在华北大地上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从西、南、北三个方向,齐聚天津,构成在中国各大水系中最短的74公里海河干流,东注入海。
因水而孕育的天津城,也长期饱受着水的困扰。洪涝灾害常常不期而至。史载,因水土流失,泥沙淤塞河道,从1368年到1948年的580年间,海河流域共发生387次严重水灾,天津不可避免地被淹泡了70多次。
深受海河之害的天津,开挖了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潮白新河等大型河道,排洪能力提高五六倍。踏访中,可以看到告别了清浊混流、咸淡不分的海河旧貌换新颜,水在城中,水绕城转,水清船行,已成为贯穿天津的一道美丽风景。
然而,天津的人均年占有水资源只有160立方米,是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所有城市的最低指标。津门重水绕,怎会又少水?
原来,半个世纪漫卷海河流域的水利建设,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8省、市、区广袤的国土上,为灌溉农田,共修建了大大小小1900多座水库,总库容达385亿立方米,刚好与近年来海河流域年径流量相等。这就意味着,理论上在非丰水年,不会有1立方米水可以自流天津。
如此一来,海河流域的水利建设,在造福于流域人民的同时,也把合理配置水资源的难题,摆在了天津人民面前。
引黄引滦入津门
搜索中国的特大城市,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天津这样,不仅从东南引黄河水,从西北引滦河水,还将从西南引汉江水,最终形成“三线并进引水”的壮观格局。
没经历过缺水的日子,很难体会缺水的苦,也很难理解对南水北调中线通水的渴望。
1981年,在从春至夏的漫长日子里,华北平原持续干旱。国务院召开的京津用水紧急会议决定,过去向京津供水的密云水库,暂时只能向首都北京供水。
其时,天津顿失水的平衡,用水从本已拮据的每天110万立方米,压缩到60万立方米,城市居民只好饮用又苦又咸的劣质水。“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能腌咸菜”,曾一度在市民中广为流传的这一口头语,反映了当时天津用水的紧迫。
为此,国务院紧急组织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数十万民工,开赴建设工地,利用运河等沿线工程,实施“引黄济津”工程。从黄河以北山东聊城的卫山三干渠,通向卫运河,连接南运河,构成长达400多公里的引黄济津过水通道。截至目前,黄河之水已九入津门,为即将被水窒息的天津以解燃眉之急。
随后,国务院又连续召开会议,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从河北境内水量比较充沛的滦河引水,为天津解开难以为继的水困境。1982年5月至1983年9月,全长234公里,由115个隧洞、泵站、水库、渠道、管涵等组成的引滦入津工程,顺利建成通水。其间,有着全国23个省市的支援,人民解放军的参战,167个单位、5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的团结协作,天津10万干部群众的义务劳动。
天津对千方百计引来的水,珍惜到了崇敬的地步。从2002年起,天津利用亚洲开发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启动了23亿多元的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先后完成引滦明渠护砌、引滦在线调节水库于桥水库水源保护、新建州河输水暗渠等工程。
如今,引滦入津工程运行20年间,已向天津供水160亿立方米,成为天津一代人的生命之水、幸福之水。即便如此,天津的用水还是不够,还得靠抽取地下水来维系平衡。
南望再调长江水
2003年,已连续七年干旱的滦河,其供水量,下降到一个新的低点,天津开始第八次引黄济津。与此同时,乘着改革开放快车前进的天津,也面临着一次改变用水命运的历史关头。可以说,天津对于南水北调中线的渴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点——恨不得今天开工,明天汉水到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河北分水天津,引水线长达142公里。这是天津人心中的又一条生命线。他们先是建议国家采取明渠输水,后又建议采取管涵方式。之所以有后一种改变,是天津珍惜千里北上的汉江水,精心保护汉水的慎重选择。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天津将再新增一个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外调水源,在每年7.50亿立方米引滦水的基础上,每年为天津提供8.63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天津也将由此拥有引滦、引江2个外调水源,形成双水源互为备用、相互补充、协调配置、覆盖全市的供水网络,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天津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为充沛的水资源保障。可以说,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市继引滦入津工程之后的又一输水“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