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诗六首
生命禁区的千古绝唱
寂然坐忘听大道(国画)
遭遇打劫
飘在唐诗里的秋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禁区的千古绝唱
——李清智《战斗在生命禁区》读后感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201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李清智托人将他刚刚完成的书稿《战斗在生命禁区》交予我,并附一信,请我“拨冗一阅并大笔斧正”。

  手捧这沉甸甸的书稿,我首先感到的是一分发自内心的感动。

  早就听工友说李清智在写回忆录。这种激情和热情,是何等难能可贵呀!因为我有切身体会,人一过花甲之年,激情往往很容易就被闲情所取代,少有废寝忘食、伏案笔耕的热情了。何况他已达随心所欲之年,想写容易,真写起来又谈何容易!我甚至想过,他会不会半途而废?

  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刻,一本厚厚的书稿真就捧在了我手中。二三百页,将近20万字。如此厚重的一部大书,出自一位74岁高龄的老人之手!不难想象,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本来,我想他会写他的一生。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一般的回忆录都是这样的。一生之中,经历了多少难忘的大事小情,一般人都会尽收书中,藉以留下一套完整的个人历史记录。何况是他,军营生活长达16年,从普通一兵到连指导员;工厂生活长达30余年,从班组长、工段长直到分厂党支部书记、总厂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党办主任,其间更有多少生动鲜活的往事值得大书特书呀!然而,大大出乎意料的是,他却全然没有这样去写。他只写了发生在1962年间的那场对印自卫反击战。而且,他在书稿中很少写到自己,只是客观地记述了他曾亲身经历过的这场战争的过程,热情洋溢地描写了曾与他并肩苦战的那些战友们的英雄群像。他不是在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是在为壮烈殉国的英雄战友树碑立传,是在为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树碑立传,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纪念对印自卫反击战胜利50周年。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和境界!这个时候,我内心深处涌动的已不只是感动,更增添了敬重。

  触发李清智写这部回忆录的,是2012年八一建军节那次专为纪念自卫反击战胜利50周年而举行的战友聚会。50年,整整半个世纪,流年似水,时过境迁,李清智和他的战友们,何以对50年前的这场胜利念念不忘?当然首先在于这场胜利之伟大之辉煌——一举收复被印军侵占的相当于3个浙江省大即30万平方公里的神圣领土!一战打出军威国威,中印边境从此再无战事!这是意义何等重大影响何等深远的丰功伟绩呀!面对中国地图,我在想,倘若没有当年李清智和他的战友们浴血奋战换取的胜利,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还会是现在这样一种雄鸡高唱的完美形象吗?

  胜利的意义非同寻常,而胜利的取得又谈何容易!李清智和他的战友们之所以对50年前的这场胜利念念不忘,也正在于他们对当年亲历的种种生死考验至今仍刻骨铭心。这记忆十分遥远却又异常清晰,十分严酷却又异常幸福,既有对战场上顽抗之敌的切齿痛恨,又有对凯旋时欢迎群众的无限感激,这种种爱恨交织苦乐交融的记忆伴随了他们一生,一时一刻都未曾忘却过!

  这场战争的不寻常,这场胜利的不寻常,首先在于它的发生地——喀喇昆仑山的红山头和喜马拉雅山的巴里加斯。这可不是一般的崇山峻岭,而是被世人称之为“生命禁区”的死亡之地!海拔高达5000米以上,气温低至-40℃以下,风力常在七八级左右。这样的地方,即便是训练有素并有方方面面高度保障的职业登山冒险者,上下一趟也难免有伤亡!印军之所以能到达并赖在这里,那是因为他们可以依靠空投,而中国当时只能靠战士们的两条腿!“中国要在这样的地方打仗,无异于天方夜谭!”当时世界各国所有的军事权威们都异口同声地作出了这样的结论。但他们完全想不到的是,为收复领土而战的中国军队,竟具有如此超常的耐受力和战斗力,如神兵天降,大获全胜,在这“生命禁区”谱写出了一曲令世界瞠目的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李清智用他细腻的笔触,十分严谨而又充满激情地描述了这场“生命禁区”之战的全过程,记载下了跳动在这首千古绝唱之中的每一个音符。从1962年3月兵发昆仑,到同年10月进军西藏;从一步步战胜高度缺氧和极度严寒等恶劣环境的严酷训练,到一次次爬冰卧雪忍饥挨饿翻山越岭的千里奔袭;从每一个战场枪林弹雨的场面和瞬息万变的敌情,到每一位战友浴血奋战的情景和机智勇敢的风貌;从对战场上英勇献身壮烈殉国的亲密战友撕心裂肺的沉痛悼念,到对凯旋时眼含热泪夹道欢迎的各族民众发自肺腑的由衷感激……一幕幕再现于50年后的读者面前。它那高亢激昂慷慨悲壮的旋律,会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会引发每一个人的共鸣,从而合奏出整个中华民族永远战无不胜的最强音!

  李清智是一个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感情丰富知恩必报的人。这种复合型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突出表现在他的文章中。他对军队爱得执着,对战友爱得真诚,对人民爱得热烈,对祖国爱得永恒。正是出于这种发自心底的大爱真爱,他才写出了一幕幕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生动场景。我在捧读这部关于战争的纪实作品时,在一字不落的整个阅读过程中,就曾一次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比如,在读到年仅17岁的焦作博爱籍战士刘九玉临终前托付战友“转告我爸爸妈妈,儿子没给他们丢脸”时,在读到为另一位年仅17岁的焦作博爱籍战士崔向道雪水擦脸鸣枪送行时,在读到又一位年仅18岁的焦作中站籍战士王忠殿舍身炸碉堡而不惜粉身碎骨时,在读到停战后仍不得不一连多日雪地露营战友们只能互将双脚伸入对方怀中相拥取暖时,当读到凯旋之时乡亲父老面对身穿开了花的烂棉袄又脸黑唇裂的战士而哭声四起时,当读到阿克苏20万各族民众坚守在午夜寒风中迎候20余名因汽车抛锚而迟到的战士时……我都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是英雄们历尽常人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仍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打动了我,也是李清智原原本本地描述和真真切切的真情实感打动了我。李清智真值得敬重。值得敬重的,不仅是他真真切切的情怀,还有他那坦坦荡荡的人品,还有他那实实在在的文品。

  李清智在战时的思考,尤其是他在“尾声”中集中书写的关于战争与和平和关于军人与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充满了辩证的哲理,彰显了中国军人所独有的冷静、清醒、睿智和境界,十分精到也十分精彩。他在“后记”中的一段文字,更发人深省。他写道:“我为自己曾经当过10多年兵并且有幸上过战场打过恶仗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当兵也许会后悔一阵子,而不当兵则肯定会后悔一辈子。’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古人说过:‘国之存亡在兵。’马克思说过:‘军队不生产谷物,但是生产安全。’毛泽东说过:‘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古人的话和伟人的话,都在阐明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要定国安邦富裕百姓,必先强兵!不信?那就看看现时的日本和越南、菲律宾等分别在东海南海掀起的层层恶浪吧!倘若我们没有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你想安心挣大钱奔小康?做梦去吧!”

  说得好啊!好就好在为长期处于和平环境的国人敲响了警钟!要居安思危!要富国强兵!要不断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要永远发扬传统的民族精神!我觉得,我读懂了,读懂了一位老兵忧国忧民的心声!74岁高龄的李清智,之所以要呕心沥血地书写50年前的那场战争,当然不只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用活生生的历史,去警醒后人已日渐麻木的心灵!

  我常常感叹:“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穿过一天军装!”想当年,上山下乡,我刚年满18岁就担任了大队民兵营文书,具体负责当年的征兵事宜,与带兵的首长关系极好,是最有希望参军入伍的。真的打内心深处羡慕厂里那些当过兵的工友们,他们身上那种独特的军人气质,是怎么也模仿不来的!正是由于从厂干到中干到员工都有许多复转军人为骨干,才形成了焦钢特有的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军营作风,才赢得了跃居全市工业企业前三强和全省百强的十年辉煌!我写这么多看似无关的事,其实正是为了说明: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精神和作风,不仅是军队,各行各业都同样受益无穷!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过去瞬间即永远成了过去。有些过去是可以也应该忘记的,比如个人间的恩怨,再大也应该让它永远成为过去。而有些过去,比如民族曾经历的苦难,曾拥有的精神,曾创造的辉煌等,是永远也不能忘记的!一时一刻都不能忘记!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也意味着已经得到的会再度失去!

  感谢李清智这位老兵!感谢他帮我们重新拾起了不该忘却的记忆!

  向英雄致敬!

  □石 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