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讲课妻子同台“助教”20年
近日,一组中国科学院老教授讲课的图片在网上走红。一位老教授手持教鞭站在讲台上,另一位头发花白的女士坐在讲桌旁,帮他操作电脑、播放课件。据了解,老教授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吴乃虎,一旁的女士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细胞遗传学系黄美娟教授。两人自1967年结婚,至今已相扶相持近50载。
学生搬凳子来听课
吴乃虎教授的《基因工程原理》课程每周一次,在中科院内人气爆棚,好多学生搬着凳子在过道上听课。对于吴乃虎夫妇共同上课的情景,学生们早习以为常,不少学生更称其为“神仙眷侣”。
乔同学回忆,第一次上课时并不知道吴乃虎与黄美娟的关系,以为是两位教师共同授课,后来得知两人是夫妻,十分感动。“黄老师的黑板总是擦得很及时,偶尔会对吴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提醒。”
中科院毕业生赵女士说,吴乃虎曾在课堂上分享他在康奈尔大学留学[微博]的趣事,一开始时间充裕,坐在一边的妻子并不干扰,课过一半,黄美娟会提醒丈夫没时间了。此时吴乃虎就伸出食指对着妻子满脸堆笑,“就一会儿啊。”话音一落,全场轰笑。“我们私下常说,要是以后老了也能像吴老师和黄老师一样就好了。”赵女士说。
20年来仅“请假”一次
黄美娟陪伴丈夫上课已有20年。过去,吴乃虎拾起教鞭,由于他身体不太好,黄美娟曾托付学生照顾吴乃虎,帮他做擦黑板等辅助工作。“1994年有天晚上10点他还没回家,当天因劳累过度晕倒被送到医院。”黄美娟说,从那天起,她便陪伴丈夫上课,除了帮助擦擦黑板、准备课件,有时也会在一旁纠正丈夫讲错、讲漏的地方。
“没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问题,我们都希望把所知道的全部传授给学生。”吴乃虎说。这20年来,黄美娟就跟吴乃虎请过一次假,是去参加同学聚会。
如今吴乃虎和黄美娟都年过七旬,已从原单位退休,但因舍不得学校的学生,仍坚持留在课堂。吴乃虎的课被安排在晚上,白天二老在家中读书、写书。
“老师的浪漫史”
吴乃虎与黄美娟夫妇如今都已年过七旬,两人年龄相差一岁。大学时,吴乃虎就读于北大,黄美娟就读于农大,两人都读生物相关专业。黄美娟回忆,两人在北大相识,1967年结婚。
“吴老师告诉过我们不要急着找对象,是你的总会出现,听说两位老师大学毕业后就自然的在一起了。”一位学生说。1994年,吴乃虎授课时晕倒被送到医院,从那以后,黄美娟就陪同丈夫上课,至今已20年。
现场
聊人生
前晚18时,离上课还有半个小时,中国科学院大学内吴乃虎讲课的教室已座无虚席,几名学生搬着小椅子插空坐下。两位老教授穿着深色外套走进教室,和几位学生打着招呼。
上周,两位老人一同讲课的照片被发布到网上,二老一下“火”了起来。“一直我们就想低调过一生,默默无闻地做工作,现在全变啦。”黄美娟说。
妻子讲话时,吴乃虎在教室中踱步,后来索性和学生一起坐在教室的第二排听妻子闲话家常,不少学生看到这一场景会心一笑。
夺板擦
18时30分许,吴乃虎走上讲台,左手拿起教鞭,右手拿起粉笔,一边讲课一边写板书。黄美娟安静地坐在一旁,根据丈夫讲授的内容,向学生展示课件。
30分钟后,满满的一面黑板被吴乃虎写满,黄美娟慢慢走到板书前,一下下把黑板擦干净。一堂课上,黄美娟为擦黑板起身五六次。一次吴乃虎自己拿起板擦正要擦时,被妻子一把将板擦“夺”走,引起台下学生的一阵欢笑。
揭老底
因假期临近,有几名学生没有上课,回家探亲,吴乃虎并不赞同,他希望学生坚持学习。“我在美国留学[微博]时连电话都不给黄老师打,”吴乃虎严肃地对同学讲道。没想到,听到这里,老伴给他揭老底,“什么很少打电话,那时候根本就没有电话可以打。”
20时许,吴乃虎带在身上的扩音机发出噪音,怎么弄也不见好。吴乃虎像小朋友般求助似的望向了妻子,黄美娟刚站起来,扩音器好了,学生们又乐了起来。
系围巾
20时40分许,课间休息时,黄美娟给吴乃虎披上外[微博]套,两个人一人喝了一袋牛奶。有课的时候,他们的晚饭一般在学校解决。
21时30分许,下课了,黄美娟帮丈夫系上围巾,两人搀扶着一同走出了教室。
“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不是我把她娶回家,是她把我娶回家。”吴乃虎说。“行啦,回家再说。”黄美娟打断丈夫,两位老人坐上出租车,驶往回家的路。(记者 李馨)
八旬“中国好奶奶”卖房助学 先后捐款百万
卖房助学 濮阳出个“中国好奶奶”
她先后捐款百万,刷新当地慈善总会个人捐款的最高纪录
核心提示
幼时邻居大哥捧来半块窝窝头,让一位在京工作一辈子的内黄老太太念念不忘。一次回乡偶遇,让老人做出一个决定:卖房捐款助学。这也引发母子间一场特别诉讼,最终“赢了”的老人将卖房所得的百万巨款相继捐献而出,刷新了濮阳市慈善总会个人捐款的最高纪录。
人物名片
姓名 徐凤英 年龄 82岁
籍贯 河南省内黄县后河镇小徐村
荣誉 2013感动濮阳十大年度人物、2013慈善捐赠突出贡献个人、第三届濮阳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缘由|半块窝窝头终生难忘她决定“回乡养老”
11月6日,夕阳西下。
濮阳市中原油田昆吾园敬托院,一张小餐桌上,一个馒头,一碗玉米稀饭,一碟清淡素菜,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眯着眼,津津有味地在吃着晚餐。
老人就是徐凤英,今年82岁了。16岁时徐凤英在家人的带领下离开故土,解放后一直在北京工作。
离休之后,老人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一个儿时的温馨记忆驱使她要完成一个夙愿。当时她八九岁,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自己的一位邻居大哥送给她半块窝窝头,让她终生难忘。
2004年国庆节,老人从北京回到了濮阳辖区的内黄县后河镇小徐村。浓浓的河南话、厚道的家乡人,老人沉浸其中。不久,她离开北京,回到濮阳生活。
偶遇|看到娃娃们学习环境差她要卖房筹款
2012年5月的一天,徐凤英老人再次回到小徐村。
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老人脚步,迈进校门,破旧的教室经常漏雨。老师说,正计划搬迁,但是费用没有着落。
老人想到自己小时候生活苦,吃不上饭、上不了学,一个决定油然而生,她要帮助这些孩子,但却拿不出这笔钱。
灵机一动,她想到了自己在北京二环内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闲置在那里,还不如卖了捐给家乡,让孩子们好好读书”。
官司|爱心与亲情碰撞母亲状告儿子
2012年6月,徐凤英老人跟儿子几经商量,儿子同意拿50万元供老人资助家乡小学。
2013年春节的钟声敲响,儿子却“变卦”了,既不想卖房子,也不想掏钱。
老人在濮阳当地找了一名律师,一纸诉状递交到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不久儿子就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儿子只好求饶,但是有一个条件,卖房款一人一半。老人答应了,并且撤销了诉讼。
协议谈妥,房子通过中介卖了215万元。老人拿走了其中的105万元。拿到钱的老人回到小徐村,把38万元交到了校长的手里。
随后,她又找到濮阳市慈善总会,捐了32万元。
2014年4月,她又向濮阳市慈善总会捐了30万元。这一系列善举,让老人被网友们冠以“中国好奶奶”的称号。
心声|捐钱心快慰有爱多快乐
每天早上7点钟,徐凤英老人起床后到食堂打饭,8点半饭后做保健操,然后去老年活动室跟其他老人聊聊天,下午自己在院子里活动活动,这是老人的日常生活。
老人告诉大河报记者,大钱捐了,自己每月离休工资还有六七千元呢,生活够用!
昨日上午10点半,一位饭店的老板来敬托院看望老人,走进老人的屋子,得知这就是被网友称为“中国好奶奶”的徐凤英,赶紧拿出手机合影。
“我在这天天过得都好,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我不孤独。”老人与看望她的人聊天时说道。(大河报记者谷武民 通讯员赵振恒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