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这是许多记者讲述自己新闻记者职业的艰辛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个人,每到周一,他就会乘坐公共汽车离开省会郑州,深入全省的山区农村,马不停蹄一直采访到周末才带着一条条来自基层的鲜活新闻返回,一年365天,他每年在基层采访的时间就有250天之多,见报照片每年都在400幅以上。
他就是从黄河岸边、从我们焦作走出去的“泥腿子”记者,2010年荣膺中国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殊荣的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
“新闻摄影是我的生命,也是我全部的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人一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职业选择与兴趣爱好相吻合,我喜爱新闻摄影,从一名基层摄影通讯员走到了河南日报记者这个工作岗位。很荣幸,我天天都在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业。”王天定如是说。
从武陟县一名基层新闻摄影通讯员到省级党报的专业摄影记者,王天定用30多年的时光践行着摄影记者的梦想与责任。
“他始终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用镜头反映老百姓的故事;他始终怀着一颗正直的心,用手中的相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鼓与呼,传递社会正能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河南日报原总编辑常法武这样评价王天定。
王天定就是这样一个用热爱选择人生、用心灵深入基层、用胆识抓拍新闻的摄影记者。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每当重大题材和突发性事件发生,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就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在新闻发生的过程中,用相机抓住典型瞬间。王天定眼中诠释的“现场”,不仅包括基层、一线、前沿、突发事件现场等,还包括危险、艰难、劳累、饥饿、顶风雨、冒寒暑、生死考验之类。
王天定拍摄的《军嫂之爱》《飞来的闺女》《侠骨热肠的“剃头匠”》《88岁老人的红色记忆》《小店老板的大爱》《掏粪工剪影》等新闻照片,都生动地颂扬了基层普通劳动者的感人事迹,使党报更贴近群众,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河南日报社摄影部原副主任张鲜明眼中的王天定是这样的:为了获得一幅好的雪景画面,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在海拔2000多米的老君山上一间破房子里一住就是3个晚上,而在埃塞俄比亚阿发火山区采访时,他又冒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记录了中国工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筑路的情景。2008年除夕,奔波一年的王天定回到家中,突然血压增高晕倒在地,救护车把他拉进了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病情刚刚稳定,他便走下病床,采访了全国劳模、妇产科专家张菊新,发表了《张菊新与病友的故事》《感受张菊新》等摄影报道。他对新闻摄影的饱满激情,不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在河南摄影界,王天定是唯一登遍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三大山脉主峰和全省有名山峰的人。在山里采访,他常常住在寺庙、工棚、护林房,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都有他的脚印。他是个视新闻摄影如生命的人。多次的淮河抗洪抢险现场,有他;1998年长江大洪水抢险前线,有他;2004年澧河大堤决口抢险现场,有他;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一线,有他……王天定经常说:“搞新闻摄影的,就是战士,拿照相机的战士。”他总是以战士的心态和姿态,奔走在新闻摄影第一线。
今年11月8日是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没有假期的节日里,王天定又背着硕大的摄影包,扛着“长枪短炮”再次深入焦煤集团赵固二矿井下采访……
这就是王天定。他用永不疲倦的相机,记录着一个伟大的时代,也记录着新闻记者的顽强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