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已成为电商们的一场营销大战,各商家磨刀霍霍,各出奇招,力求从这场盛宴中多分一杯羹。但是,这场购物狂欢,每年都会充斥着虚标原价、货不对板等乱现象。面对商家的各种促销手段,消费者在血拼的时候还是应该多一点理性。 (据网易)
网友俗称的“光棍节”,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随着电商和网购的迅速发展,如今已然变成了“电商节”“网购节”。“双十一”的战火,甚至在一个月前就已点燃,它显然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和模式。
一个“光棍节”为何能够让亿万消费者为之疯狂?显然,“双十一”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大幅度打折让利,六七折根本算不上折扣,三五折也很常见,甚至还有更低折扣的“秒杀”促销。随着网购狂欢节的兴起,电商们的促销招数可以说是花样百出,强大的价格诱惑力让消费者招架不住,以至于使很多人“摩拳擦掌”准备在网上“血拼”一把。当商家赚得钵满盆溢的时候,有些消费者却被打折冲昏了头脑,不管需要不需要,先买了再说。结果,钱花了,买到的东西却没有多少实用性。
从近几年的投诉和被曝光的案例看,“双十一”活动中,不少商家都会虚标原价,然后再大幅度打折以欺骗消费者购买商品。其实,很多商家是借此机会抛售库存和滞销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商品。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前一定要仔细查看商品的各项参数和相关说明,尤其是其他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而不要被商家的图片、宣传所蒙蔽。笔者提醒消费者,购物时最好多关注几家网店,做到货比三家。
网络购物的确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但笔者还是要提醒广大消费者,参与网络购物促销活动时要理性。当我们完成了购物清单上的任务后,要及时“刹车”,避免跟风冲动消费。为了省钱而花钱的做法,其实是很多消费者的消费误区。对于网购,我们只要多一点耐心、细心,保持一份理智与清醒,就可以让“花钱”变成“省钱”,抽出促销中的多余水分,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此外,类似于网购中出现的纠纷和质量等问题,工商、质监等部门也要积极作为,妥善处理,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那些欺骗误导消费者和扰乱正常经营秩序的不良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