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白 事
我市作家朱自力散文《村庄的胎记》获殊荣
金秋畅游幸福田园
心碎的谎言
风 景
画一幅画之前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秋畅游幸福田园

作者:□杜文利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10月3日这天,原准备把孩子们叫过来,中午在家吃顿饭。

  早晨7点,我和老伴就开始忙碌,准备饭菜。虽然忙累,可是喜悦的心情表露在脸上。老伴说我:“看把你美的,美个啥呀!”“美个啥,你看咱家,鸡、鱼、肉哪样缺?要啥有啥。”

  我们老两口正说着,传来了敲门声。我说,孩子们来了。我打开门,儿子、闺女、孙女、外孙女一呼而进。我说:“你们来得正好,菜都准备好了,帮助你妈做饭吧。”我二孩接过我的话:“爸,咱们中午不在家吃饭,到大山里转转去,走到哪儿中午饭就在哪儿吃。”我不解地说:“山上光秃秃的有什么好转的?”小孙女抢过话说:“爷爷,现在山上和过去可不一样了,您想吃啥,啥都有。”我二孩问我:“爸,您是什么时间进的山?”我疑惑地说:“恐怕有20几年了。”二孩高兴地说:“您真该进山看看了,现在和过去有天壤之别。”

  老伴也高兴了说:“让你爸去吧,他整天在家坐着,不是看电视就是看书,让他出去散散心吧。”

  全家6口人驱车40多分钟来到山前。我二孩往山上一指:“爸,您往山上看,还是光秃秃的吗?”我举目望去,满山葱翠,遍野红叶。我问他:“山上那绿的是什么树?”我孙女急忙接话:“那绿的是松树和柏树,红的是红叶树。”我不耐烦地说:“你个孩子家懂个啥。”孙女不服气地嚷着:“我来过,爸爸告诉我的。”我心里暗赞:“这山真变美了。”

  汽车继续往山里开,山路弯弯曲曲、上上下下。车轮的唰唰声和急转弯的刹车声不绝于耳。我二孩说,这些小车都是带着全家人进山玩耍的。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20年前我带着记者进山采访,好像也是这条路。那时的路坑洼不平,晴天满天灰,雨天满身泥,小车行驶起来,要把你的五脏六腑颠簸出来。那时的山上没长一棵树,几株荆条孤独地、顽强地生长在半山腰,太阳光线洒下来,坚硬的山石发出刺眼的光。

  小车一个急刹车拉回了我的回忆,我凝眸远望,中站区龙洞办事处许河村的“幸福田园”几个大字展现在眼前。二孩说,到了下车吧。我下了车,伸了伸胳膊,我漫步走进幸福田园许对饭店:小院左手是两层楼房,二楼摆放五张大餐桌,一楼是厨房和两个客人住的单间;右手是两个养鱼池;正面搭着天棚。下面放着四张餐桌;东面是一人多高的小瀑布。院子有200多平方米,花砖铺就的一条条小路通向各就餐点,大山里布置得如此清雅、错落有致,让人赞叹不已。

  我们一进小院,一位40来岁的老板娘冲我二孩喊了起来:“二哥,你来了,请问几位?”二孩笑着回应:“六位,还上前几天我来时吃的菜。”“好的,你们请坐。”老板娘指了指早已留好的一张餐桌,转身进了厨房。这时楼上楼下已坐满了客人。趁菜还没上桌,我溜出了小院,爬上了北面山头。放眼望去,远处的山连着山,白云在山间飘游,像大海的波涛,一浪推着一浪。这时,我想起了毛主席诗词:“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词用在这里恰如其分,煞是壮观。我俯视山下,下面是一片片绿色、一片片黄红色。一阵凉飕飕的风吹来,一大片棉絮般的白云飘了过来,擦过我的脚面,飘向远方。我仰头望向天空,天湛蓝湛蓝的,像洗过似的。山间汩汩流水像少女弹奏的古筝清脆悦耳,娓娓动听。山上生长着各种树木,挺拔的青松,伟岸的白杨,婀娜多姿的绿柳,被秋风染得血点斑斑的柿子,银影婆娑,犹如仙境一般。

  10月,这个秋冬携手的季节。当它悄然光临大山深处时,一切显得妩媚俏丽,风像飘拂的棉絮,空气仿佛融进了蜂蜜,我是那样明快热烈,心旷神怡。

  “爸,开饭了。”山里荡起了回音。我听见了是二孩喊我吃饭。我恋恋不舍地往回走,在回来的路上,碰见了一位兴高采烈、唱着歌的农民,我问他:“老乡,干什么去?”他愉快地说:“到城里买炒菜的配料。”“你们山里没有卖的吗?”“有,太少,如今城里人一到星期天,全家开着车来玩,吃住在山里,说什么山里的蔬菜没打农药,不施化肥,吃着放心;山里空气没污染,是天然氧吧,还有的城里人在山里买了房子,那就更方便了。”一口气没喘他说了这么多,说完,兴冲冲地走了。

  我回到饭店,见到满桌菜肴:有清炖野鸡、山韭菜炒鸡蛋、素炸丸子……孙女、外孙女边吃边嚷着:“好吃、真好吃,人家炒的菜就是和家里做的不一样。”我夹起一块菜丸子去找老板娘,想从她那里打开我的心结。

  “老板娘,山里这么多树是什么时间栽的?谁栽的?”老板娘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侃侃而谈:“说来话长了,过去我们在山上也栽过树,但很少成活。男女老少从村委会领回树苗,上山刨个坑,将树苗插进去浇上水就不管它了。山里十年九旱,树苗大部分都死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进山里,党的政策变了。要求我们承包山地,栽树要保栽保活,栽活一棵树给一定奖励。这下可把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她的手向四周一指说,“这几座山都被我们20几户村民承包下来,精心栽培,耐心呵护。仅七八年工夫,山变绿了,变精神了。村民的口袋鼓了,钱多了,吃喝不愁了。不少农民办起农家院、种上经济作物,年轻人外出打工,我们村民每年都要有二三万元的收入。城里人在城里待腻了,星期天就往山里跑,他们说来山里吸氧、吃野味。”

  听后,我心里荡起层层涟漪:啊,山在变,人在变。山变绿了,人变聪明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也在变:变得繁荣昌盛了,像东方升起的太阳,蒸蒸日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