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艺术境界 需要道德支撑
独轮车承载厚重历史
焦作月季朗诵艺术团 走进河南理工大学
用老物件留住乡愁
温馨提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独轮车承载厚重历史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军 陈东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传统木质独轮车与现代电动独轮车相遇。 本报记者 李晓军 摄
  ⬆另一种样式的木质独轮车。
  本报记者 李晓军 摄
  ➡我国历史上,独轮车在载人载物运输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本报资料图片)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小车指的就是独轮手推车。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就靠独轮车给前线运送粮食,它可是立了大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木质独轮车早已“退休”,其中有4辆成了七贤民俗村街头的展品。

  11月19日上午,在游客的簇拥中,李太平推着一辆车轮和车身都为木质的独轮车走在七贤民俗村的街头。“咯吱咯吱”的木轮摩擦声回响在街头,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木质独轮车成街头一景

  今年65岁的李太平是七贤民俗村小吃街的“街长”。11月19日上午,老李推了辆木质独轮车,在七贤民俗村小吃街街头转来转去,很是拉风。

  七贤民俗村街头一共摆放着4辆木质独轮车。腐朽的木头、光滑的把手无不透露着它的沧桑。这些独轮车本来是用来展览的,但游客们总忍不住上前推几把。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年龄”近百岁的老车,仍能正常使用。

  记者在民俗村走了一圈,发现4辆摆在不同方位的独轮车,外观虽然有差别,但构造相似——都由木质的车轮和车身两部分构成,左右车把下各装有一根木支架,这样,它就可随意放置在任何地方了。

  “独轮车的车把之间还差一个袢带。以前,推车时把袢带朝脖子里一挎,推粮、推肥、推土、推柴火,装个几百斤没问题。袢带用细麻绳编织成,形状像一根长毛巾,挂在车把上,挎上袢带,一来可以腾出双手掌握车的平衡和方向,二来可以带动腰腿用劲向前走。”李太平指了指车把说。

  老李推独轮车一出现,就赚足了年轻人的眼球。一对来民俗村游览的情侣凑上前去,小伙子让女孩坐在车上,要试着推两步。由于掌握不好平衡,小伙子刚一起步,就打了一个趔趄,差点让这名女孩翻到地上。

  “你们年轻人都没有用过独轮车,不太容易推。以前,小推车上装几百斤粮食,我推着走十几公里,中途可以不歇息。现在可推不动了!”在七贤民俗村做小吃生意的张师傅说。

  张师傅老家在豫南伏牛山区,他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木制独轮车。由于车子只有一只单轮着地,不需要选择路面的宽度,所以非常适合山区生产运输。张师傅十来岁时,就能用家里的独轮车帮助父母干农活了。一开始,掌握不住平衡,空车他就推得东倒西歪。后来,随着年龄增大,他双手握住被磨得锃亮的车把,挽起长长的袢带,可以很轻松地推着独轮车跑生活。几十年过去了,在凹凸不平的故乡山村小道上,张师傅无数次用独轮车推着一袋袋粮食,推来了一个个丰收的年景,推来了幸福的生活。

  张师傅介绍,以前制作独轮车,一般都是请村里的木匠打造,木料也是就地取材,大多为木质结实的硬杂木,像枣木、榆木、槐木等。每家独轮车的外形差别不大,只是由于使用它的主人身材有高有矮、力气有大有小,车的形状才稍有区别。

  独轮车有了新生代

  李太平推着木质独轮车在小吃街闲逛。而在小吃街北头的民俗客栈施工现场,几名施工人员则一人推着一辆铁制独轮车运送砖头、瓦片、混凝土等建材。虽然这两种独轮车的制作材质大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似。

  “建筑工地用的独轮车,是由木质独轮车改进而来。可以说,木质独轮车是现代独轮车的祖先。” 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对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高涛介绍,历史上,独轮车都是木制的。大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木质独轮车换上了金属轮毂、橡胶轮胎,但仍用木质车身。这个改造具有革命性,由于橡胶轮胎厚而耐磨,使用寿命很长,内胎可以充气,这就比木轮车轻便多了。车轮有了弹性,推车的人也省力。

  后来,在建筑等行业中,为提高独轮车的使用寿命,人们继续改进独轮车,发明了金属车身的独轮车。“其实,不论哪种独轮车,都是利用杠杆原理把负载分担在独轮车及操纵者之上。因为独轮车令笨重的负载移动变得轻松,所以它在建筑施工、农业生产中仍不可或缺。”

  “李师傅!咱俩的独轮车比起来,论辈分,你的是爷爷,我的是孙子!”11月19日上午,七贤民俗村保安、20岁出头的谢佳鹏,站在一辆电动独轮车上,在小吃街巡逻,遇到了推木质独轮车的李太平。

  小谢驾驶的这辆电动独轮车,是近两年来独轮车家族增添的新成员——自平衡电动独轮车。小谢刚学会操作这种独轮车,还不太熟练。他介绍,把脚分别放在轮子两侧的折叠式踏板上以后,轻轻向前倾斜身体是前进,向后倾斜身体是减速,向左和向右倾斜身体是转弯。身体向前倾斜得越厉害,速度就越快,车内的一系列回旋装置可确保它很好地保持平衡。“驾驶这种时尚的电动独轮车穿梭于闹市中,很抢眼,感觉很好!”小谢说。

  “木质独轮车经过不断改良,发展到了现代的各种独轮车。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曾在农村广泛使用的木质独轮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即便在偏僻乡村也难得一见其身影了。我们是不是该保留它们,让子孙后代在享受现代独轮车的驾驶乐趣时,知道先辈们生活的艰辛呢?建设民俗村,木质独轮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民俗实物见证。”高涛说。为此,今年年初以来,他带领助手在南阳、安阳等地收购了4辆木制独轮车。

  独轮车犹如历史教科书

  李太平推着木质独轮车在小吃街转了一圈后,又把独轮车停放在街头。“咯吱咯吱”的木轮摩擦声,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

  李太平小时候,天还未亮,他父亲就将柳条编成的柳筐固定在独轮车车架的两边,踏上了辛勤劳作的征程,不管是向田地里运送农家肥,还是将装满麻袋的粮食拉回家中的粮囤,农家的大事小情都离不开它。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曾经推着独轮车到矿区拉煤、卖煤,这成了他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其实,像李太平一样,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对独轮车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以前,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独轮车是既古老而又先进的运输工具。近现代历史上,小小独轮车车轮滚滚,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每一个民俗老物件,都凝聚着历史文化,都是一部历史教科书。”高涛说。高涛常常给游客讲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关于独轮车的故事也有不少。

  由于重心法则,独轮车极易倾覆,奇怪的是,中国古人用它载重、载人,长途跋涉,平稳轻巧,因此它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驾驶者必定是有胆有识的机械工程师。独轮车的第一个创制人究竟是谁?传说是诸葛亮。

  《三国志》记下“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的文字,据考,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相传诸葛亮六出祁山,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几十万人马出征,后勤供应是保证战役胜利的必备条件,而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恶劣交通条件下,确保几十万大军粮草供给,是军中主帅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诸葛亮遂发明了适合在山区悬崖峭壁、羊肠小道上运送物资的木牛流马。

  宋代高承所撰的《事物纪原》也将造独轮车之功归于诸葛亮。然而,据历史记载,蜀国著名的钢铁技师蒲元曾上书诸葛亮,禀告造成木牛之事。所以,在诸葛亮之前,可能还有一些能工巧匠,已造成独轮车。根据墓地壁画和一些文字记载,独轮车的发明时间可上推到西汉晚年。在四川成都一个公元118年下葬的古墓中,发现有壁画,其上绘有推着独轮车的人,也证明三国时代以前,独轮车已经被发明了出来。

  “毕竟是历史传说,说独轮车是诸葛亮发明只是一家之言。但‘三国’以后,独轮车被广泛使用却是有历史记载的。”高涛说。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舟车》中描绘并记述了南北方独轮车之驾法:北方独轮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南方独轮车,仅凭一人之力而推之。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中,也描绘有独轮车。

  作为古时候一种重要交通工具,独轮车不但在中国,在欧洲历史上也曾扮演重要角色。资料记载,独轮车在欧洲出现的时间为1170年至1250年之间。欧洲中世纪艺术历史学家安德里亚·玛提耶,在中世纪欧洲有关独轮车的最早参考档案的日期为1222年,其内容为购买几架独轮车作为英国国王在多佛的工程之用。马修·帕里斯在1250年完成的著作中出现了最早描述独轮车的英文手稿。在13世纪,独轮车被证明在建筑、采矿工程及农业生产中都发挥了作用。

  “如今,木质独轮车只能在民俗街或者博物馆里才能见到它的踪影。但它们曾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农具,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改良,它凝聚着先辈们的聪明才智,也记录着先辈们辛勤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足迹。”高涛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