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七贤民俗村内,一座占地210平方米的戏楼基本完工。与现代豪华的剧院不同,这座戏楼由数万块收购来的古青砖、古青瓦和老木材建造而成。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他们建造老戏楼,还要接连上演好戏,让民俗文化永不落幕。
戏楼唤起儿时记忆
“这个戏楼看着太熟悉了!小时候,我们村也有这样一个戏楼。村里开大会的时候,它是村党支部书记给社员讲话的讲台。平时,它是村民唱戏的舞台,还是挂银幕放电影的地方。”11月25日,来七贤民俗村游玩的陈先生说。
“陈先生有这种印象不奇怪!我们建造的这座戏楼,是模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戏楼建筑风格。为了体现历史沧桑感,建筑戏楼所用的砖、瓦、檩条、柱子、横梁,大都是我们从各地乡村收购来的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料。” 七贤民俗村项目部张先生说。
据介绍,七贤民俗村戏楼的建筑面积约560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主要包含戏台、等待室、化妆室、道具室、休息室、公共卫生间等功能区。当前,各个功能区正在装修中。
为体现民俗文化,老戏楼内部装修时,墙上挂的老道具、地上放的老板凳、桌上摆的老乐器……将会勾起人们消失已久的乡村老戏台记忆。
志在复兴民俗文化
“老戏楼是七贤民俗村建设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传承和挖掘民俗文化,不但要有文化实物见证,还要有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老戏楼将为民俗文化提供载体和舞台。当前,各地老戏台逐渐消失,我们重建老戏楼,志在复兴民俗文化。”11月25日,高涛对记者说。
老戏楼曾经承载着一个时代人们的集体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遍布城乡的老戏楼,曾经给人们贫瘠里的心灵上带来过一片葱绿,曾经给人们枯燥的生活增添过绚丽和斑斓。很多人在戏台下,感受真理和美的启蒙,感受伦理文化的熏陶。
后来,老百姓家的电视机逐渐多了起来,戏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村文化娱乐形式也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使得过去的古戏台、老戏台逐渐被冷落,或废弃,或被拆除。目前,在农村能够见到的老戏台已经所剩无几,绝大部分已残破、改建、坍塌或濒临坍塌。
“曾经是农村最宏伟的建筑,现在大多数则成了最破败的地方;曾经是村子里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唯一场所,现在却很少有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缺憾。好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向前推进,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文化生活的逐步改善,我们回过头来,不妨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如今,我们重建老戏楼,挖掘其潜藏的商机,走商业化的路子,不但传承传统文化,还要开发和创新舞台艺术形式,让游客喜闻乐见。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老戏楼才能焕发新春。”高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