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焦作秋迹
文艺青年
拍卖公告
七律二首
诗词六首
公 示
关于举办焦作十大建设诗词征稿和吟诵大赛的启事
淇水悠悠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著名作家美丽焦作行”作品选登①
焦作秋迹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编者按

  11月9日至12日,由河南省焦作市旅游局、焦作市文广新局、焦作市文联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散文学会支持的“中国著名作家美丽焦作行”采风活动在焦作市成功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主席周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江心等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著名作家,亲身感受了焦作山水的风采神韵、人文魅力和现代焦作的蓬勃生机,并用生花妙笔写就绝美文章。本期开始,《中国文化报·文化财富周刊》将连续摘选佳作刊登,以飨读者。

  太行山自华北一路迤逦南行,到黄河拐了个弯,开始向西延伸,岔出王屋山、中条山,好像有意给黄河让出路来。就在拐弯那儿的山根处,有一个地方叫焦作。31年前我到过那儿,一座中原煤城。马路上尽是煤面儿,拉煤块的巨型卡车一辆接一辆,车一过煤粉眯眼,风一吹煤灰漫天,到处怎一个“焦”字了得。

  近些年,不知道从哪天开始,电视上经常飘出焦作奇山殊水的画面,十分诱人。打听一下,说是焦作煤炭资源枯竭,但经济转型成功,已经建设成著名的自然山水与文化旅游城市。焦作变了,青山绿水回来了。

  秋风飒爽,带着好奇,我再次踏上了焦作的土地。

  焦作最著名的自然景观是云台山。修武县翠绿的平原北侧,拔地而起一座峰屏,仰之落帽,鸟飞不至,这就是云台山。云台山是太行边峰,山势险峻,峰壑嶙峋,稍微进入,一峰一世界。峰屏背面就是一道裂谷,这就是云台山著名的红石峡谷了。沿峭壁台阶拾级而下,地裂扩展,红壁突兀,深罅处处奇峰怪石。人在陡壁中间凿道上行,两面是壁立千仞,脚下是悬崖千寻,头顶曲天一线,罅底绿水一湾。转过一个谷口,迎面云台天瀑飞泻而下,飘作一壁白练银丝。凛水凝作碧潭,潭清映天。潭畔流连,清心净意,真可谓出尘绝世、凝思殚虑之境。难怪当年汉献帝刘协避暑于此,并在山边归葬。登上茱萸峰顶,北眺群山层峦叠嶂、烟霞雾霭尽收;南望怀川平原绿野千里、一缕黄河如带。

  云台山向西,乘车沿山间公路盘旋而进,便到达太行腹地的青天河水库。弃车登船,分波前行,水面碧酿凛冽,两岸绝壁陡耸。

  纵览水库后登岸,盘桓而上。两山夹径,中流一溪。溪源多泉,泉出两侧石壁。堵石成坝,聚水为淖,三步一潭,五步一瀑。潭边苇花抛絮,水面野凫剪飞。傍水之侧,驿道怵然,青石光滑,车痕凿凿,为北魏古丹道遗迹也,尽显太行旅途沧桑。

  中一陡峰,状似天然大佛。佛腹处峭壁,有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匠人悬索凿刻的摩崖字画,为瘦骨清象留须的男身观音像和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第廿四。只是崖刻高居百米悬崖之上,而其题字却称:“欲令路人憩息之暇,因生礼诵,敬拜赞读。”不知作何理解。难道路人歇息之时,还攀爬峭壁上去顶礼膜拜不成?

  青天河再向西是神农山,因峰顶有神农坛得名,据言神农在此山中遍尝百草。右侧巨壁连绵,结体成阵,裸岩直立,状若展屏。屏上横纹纵列,密匝齐整,细看如棋枰对弈、佛像坐崖,人工雕锲一般。壑集灌木,内多猕猴。饲人唤食,群猴呼应,长啸短唳,此起彼伏于崖壁之间。

  瞥罢山水,回访田园。太行脚下,黄河北岸,温县有沃野千顷,自古乃天下粮仓。正是温县名产铁棍山药收获季节,田间地头,欢声笑语。小型掘土机先挖出一条深沟,把土抛向一侧,然后妇女下沟,用小方铲从另一侧小心翼翼地掏挖山药,老半天才挖出几根。同伴兴起,持铲试掘,挖出皆断茎。

  农妇说,山药选地,首要胶土,地越硬越好吃。又费地力,种一年须停数年,故有五年山药、十年山药之说。想想看,吨粮田,选上好地块,每隔几年才能种一茬山药,还要耗费地力,劳动强度又这么大——铁棍山药成本何高?从此食山药我将珍惜。

  在太行脚下的博爱县境,万亩千年竹林葱郁,竟然还是东晋“竹林七贤”隐居游闲之地。竹不耐寒,通常在北方无法过冬,罡风一吹,竹叶飘零,竹子即枯萎。然而得背山向阳水沃之地利,这里自古多竹。因其多竹,引出“竹林七贤”的故事。《世说新语·任诞》说,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7人,常在此地竹林之下饮酒清谈,成为天下佳话,也给这一自然景观涂染上人文色彩。

  追索文化脉络,焦作绝非只有煤炭可挖。主人殷殷向我诉说,煤炭枯竭并没有阻止发展的步伐,今天焦作已经转型成为知名旅游城市。这表明焦作正在实现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

  焦作是变了。这种变化是外在的,看得见,从徒消耗自然资源向培植山水文化胜景跨越;更是内在的,看不见,感觉得到,从满足温饱向追求精神愉悦深入。这个变化,使焦作人日益平稳、开朗、阳光起来。

  临走,在本地工作的大学同学李长起坚持要我提走一箱直溜瓷实的铁棍山药,说是咬一口,就能记住焦作的土地。

  回望太行山头,深秋的苍霭在弥漫。

  □廖 奔

  作者简介

  廖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文学博士,研究员。出版著作二三十种,主编“蓦然回首丛书”等数十种,发表论文、散文、杂文、诗歌、剧本、辞赋、书法作品等六百多篇(幅)。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