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杨修的死,大致是由“活字风波”“一合酥风波”和“梦中杀人风波”这三件小事引起的。
这三件事情分别是这样子的:一是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让人猜,结果杨修猜到曹操是嫌这门造得太宽了;二是曹操为了考臣将们的才智,故意在酥饼盒上写下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意会到曹操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就给大家分吃了;三是曹操怕有人会趁自己睡觉时加害自己,谎称自己会在梦中杀人,让人在他睡觉的时候别靠近。有一次他故意把被子掉在地上,有个侍从走过去帮他盖被子,曹操就跳起来把他杀了,人们都以为曹操真的会在梦中杀人,杨修却蹲在这个侍从的尸体旁边叹惜说:“丞相不是在梦中杀人,而你的确是在梦中丧命的!”
《杨修之死》作为三国故事之一,也收入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对于这则故事的解读方式和教育路线,都是一种“以杨修为戒”的指责与批判:他咎由自取、卖弄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尊重别人等。教育路线意味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与确立,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在这三件事情里,卖弄小聪明的并不是杨修,而是曹操自己,至于杨修在曹操杀人后对死者说了一句“丞相不是在梦中杀人,而你的确是在梦中丧命的”话,更不能说明杨修恃才放旷,反而说明了杨修是一个生性正义的人,曹操杀他,或许只是为了杀人灭口。
我们总说杨修把聪明用错了地方,其实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杨修动过哪些歪主意,做过哪些坏事,哪来的“聪明用错了地方”之说呢?杨修只不过是答对了曹操出的题罢了,如果“答对题”也算是卖弄小聪明,也可以成为死的理由,那么现在的高考状元岂不是全要被杀光?我们都为曹操曾经“割发代首”的伟大事迹而感动得不得了,但在他假装做梦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之后,我们却指责冒死说出实情的杨修是“自作聪明,不尊重人”,这简直太逗了,如果这个逻辑可以成立,那么包庇罪犯的人都应该成为楷模,“窝藏犯罪分子”这个罪名也没必要存在,更没必要搞什么见义勇为了!
杨修之死,真正值得批判的应该是曹操这个掌权者。国有人才是国之幸,掌权者应该知人善用,让每一个人才都为国出力,而不是因为他聪明就杀了他,但我们所有人在杨修之死的事情上,却都臣服在君臣礼仪上,认为只要冒犯了掌权者就应该死,真是何等荒谬!
杨修不是死在自己的聪明上,而是死在了独断、残暴而狭隘的领导——曹操之手,但我们从来没有去批判过曹操这个高层领导,为什么?说到底,还是我们骨子里的一种奴性思想在作祟,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领导永远不会犯错”的潜意识。所以,这导致直到今天这个21世纪的社会主义民主新时代,我们依旧用封建社会的“君不可犯”的思维来评判杨修之死,仿佛只要让领导不满就是死有余辜似的,简直令人扼腕作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