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仓廪千座,每日只需三餐饭;纵有广厦万间,每夜只需一张床。”古人的这几句话,是对世人要知足常乐的提醒和告诫,也是对床重要性的一种阐释。床,相伴我们三分之一的人生。对芸芸众生而言,它早已不仅仅是睡眠的卧具,而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见证。
精美古床令人赞叹
在七贤民俗村收集的众多老物件中,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床,自然不可或缺。
11月27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在一处宽阔的屋檐下,一张木床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七贤民俗村村长高涛告诉记者,这是一张老式的架子床,高2.2米、长2米、宽约1.6米,是从我省信阳市花了6000多元“淘”回来的。
不过在记者看来,这不只是一张床,更像是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哪怕你只看它一眼,心中就觉着有无限的美。
记者急忙走近仔细打量:与现代人居家使用的床不同,这张保存完好、全木质的架子床,呈半封闭结构,不仅床头床尾有扶手、三面有围栏、上面有四四方方的顶,里外还都有精美的雕刻装饰。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这张床红褐色的骨架已现陈旧、斑驳痕迹,原本鎏金的雕刻图案也开始褪色、泛白,但依旧光彩照人,看上去雅致又庄重。
记者一边认真欣赏一边暗自揣摩,发现这张床的雕刻和绘画极多。床的外部正面多为雕刻,不仅工艺复杂,表现内容也十分丰富。其中,仅人物主题的雕刻大大小小就有11幅。所有人物均身着古代服饰,既有手握长枪、双锤、跨着高头大马的场景,也有登梯、倒立玩杂耍的画面。在拱形床门的两侧,两只飞跃枝头的凤凰更是雕刻得栩栩如生。
绘画则主要在床的内侧,从上往下看,依次为花、人物、鱼和鸟,每个种类各有5幅画,每幅画又各不相同。不管是仙鹤、喜鹊,还是金鱼、鲤鱼,斑斓的色彩搭配生动的绘画,煞是好看。抬头向上,方形的床顶也画满了黑色花纹,只有床头和床尾无任何装饰。
远远望去,这张架子床宛如一位端庄的女子,安静地伫立于一角,默默注视着每一个从她身旁经过的人。而人们目之所及,无不为她的美所震撼。
一张床勾起的人生回忆
“看这图案像是在打仗。”
“这幅好像在表演杂技。”
“我觉得这张床像是一张婚床。你看,鱼儿成双成对,凤凰、喜鹊也都是喜庆的象征,寓意很好。”
站在从未见过的架子床前,几位到七贤民俗村游玩的河北游客十分好奇,看着一幅幅精美的雕刻和绘画,七嘴八舌地猜测议论着。
“如果这真是一张婚床,那可太漂亮了。你们不知道,我和老伴结婚的时候,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两个人都住单身宿舍,把两张单人床合并在一起,就算是婚床了。”注视着架子床,69岁的赵女士忍不住感慨起来。
她的话,仿佛是投向河中的石子,立刻激起一阵涟漪,同行的其他游客也纷纷讲起和床有关的故事。
“听老人说,我爷爷结婚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根本没钱置办东西,床还是管别人家借的。”一位女游客说。
“以前生活不富裕,一家六七口挤在一起住,来个客人也没地方坐,只能让人家坐在床沿儿上。”另一位女游客的话引起众人共鸣,大家频频点头。
“嗨,苦日子都过去了,现在生活好了,再也不用为一张床发愁。来,大家和这张床拍个照吧。”一位年长的男游客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赵女士一行蹲在架子床前,拍了一张合影,每个人脸上都露着笑容。
高涛告诉记者,这张架子床究竟是不是婚床,他也无处考证。不过自从今年7月份收购回来后,往来的游客都十分感兴趣,和它拍照留念的特别多。
一张古老的架子床,缘何深受人们的喜爱?记者猜想,世人为其所折服,恐怕不光只因其精湛、复杂的工艺,更多的是它勾起了人们对往昔岁月的几多回忆。
床的“前世今生”
床,人们形影相伴的器物:婴儿床上,我们有了人生第一个梦;长大后,学校宿舍的双人床,我们有了睡在上下铺的兄弟或姐妹;告别青涩的校园,和心仪的他或她牵手走进婚姻殿堂,我们有了第一张婚床……
一床,一梦,几十年。陪伴我们的床,我们对它又知道多少呢?七贤民俗村古老的架子床,这一刻成了极好的引子,记者对床的身世也有了探索的兴趣。
床,究竟何时出现?据《诗经·小雅·斯于》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周礼·夭官·玉府》也有记:“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亵器。”这些史书有关床的描述,足以说明床的出现,在我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
床的使用历史很早,谁是发明者呢?传说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了床。《广博物志》中这样记载:“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篑,吕望作榻。”虽只是传说,却也表明了床这一物件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据高涛介绍,中国的床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从古老的家具演变而来,简单、无围子、无栏杆,平面四足落地,称为榻;第二种是罗汉床,其形制较多,但基本都是三面围子,一面冲前,还有人认为罗汉床是从弥勒榻转换而来;明代以后,出现了第三种形式——架子床,其叠加有顶,既有六柱的,也有四柱的;最后一种形式是拔步床,也称“八步床”,这种床是在架子床的基础上,外面设有浅廊,床已不像床,更像是一间房子,洗漱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这四种床,架子床是古人使用最多的。从明代架子床出现后,中国人的睡觉有了大睡、小睡之分,夜间的大睡多使用架子床或拔步床,小憩则在榻或罗汉床上完成。”高涛说,罗汉床的作用就像现在的沙发,古人一般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又庄重,是厅堂中十分讲究的家具。即便今天搁在家里,罗汉床很多时候也不是为了睡觉,而是用来装扮客厅。架子床虽用料多、工艺复杂,但并不适合现代家庭陈设。在我国四类床具中,罗汉床的收藏价值最高。
说到罗汉床,不知你可否知晓,脍炙人口的“东床快婿”的故事就与之有关。
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太尉郗鉴想为自己的女儿寻得佳婿,于是就去找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躺在东床上敞胸露怀、旁若无人的那个人就是王羲之。这位个性独特、豪放不羁的才子后来就成了“东床快婿”。
床是人生最好见证
不管是古人“食肉寝皮”,睡在草编的席子或兽皮上,还是随着社会发展,床成为贵族阶层独享的寝具,再到走进寻常百姓家被广泛使用,床,历经斗转星移,见证沧海无数。
也许当社会衰落,床也跟着沉沦;当社会繁荣,床又变得精美奢华。人也一样,落魄无助时,一堆稻草或许就是安身之处;意气风发时,锦衣暖床也未必入得眼来。但不论是稻草还是暖床,不知不觉间,它们早已成为我们人生的见证。
正如清代小说家、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描述:“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日间所处之地,或堂或庑,或舟或车,总无一定之在,而夜间所处则只有一床。是床也者,乃我半生相共之物,较之结发糟糠,犹分先后者也。人之待物,其最厚者,当莫过于此。”
在记者看来,这是李渔对床的一段真情告白。也由此可见,我们在床上生,在床上死,在床上笑,在床上哭,人生几多悲欢,这形形色色的床始终是最好的见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致力于民俗文化收集和传承的七贤民俗村,正在修建一座民俗博物馆,这张老架子床将被安放在博物馆里。今后,八方游客到此,看到的一定不会只是一件老物件,定能从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和人生百态的喜乐。
与床有关的风俗趣闻
床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家具,除了反映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外,其实背后还蕴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风俗趣闻。记者搜索罗列出几条,和大家一起分享。
除夕的床:除夕要装点卧床。《酌中志·饮食好尚》中记载:“三十晚,岁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纶,或编结黄钱如龙。檐楹插芝麻秸,院中焚百枝柴,名曰‘烟岁’。”
床脚的压岁钱:除夕夜守岁,儿孙们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以彩线拴钱,压在儿孙的床脚,称作“压岁钱”。
床上点灯望子:《中华民俗采英录》记述了一则采自福建泉州的民俗:正月初二新婚女儿、女婿去岳父家拜年,娘家要送他们一对并蒂莲花灯。这对花灯要等元宵节时,悬挂在床架上,小夫妻同时将灯点燃,观灯玩耍,如果白色的灯先灭,就预兆生男孩;如果红色的灯先灭,就预兆生女孩。
祭床神:《清嘉录》记载:“杭俗祭床神,以上元之后一日,品用煎饼。”床神,又名“床公床母”。家具被奉若神,床为首例。不仅杭州有祭床神,其他地区也祭床神,民间版画里也有多种床神的形象。
祭饼熏床:《宛署杂记》记载:“二月引龙,熏百虫。”意思就是用面摊煎饼祭床、熏床,目的是令百虫不生、床上平安。《帝京景物略》也记载有二月熏床炕,叫做熏虫儿。《燕京岁时杂咏》说:“祭饼熏床虫子收,青龙今日定抬头。”这些风俗意在告诫人们,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要清除床炕上的百虫,以保清洁与平安。
图① 漂亮的架子床扶手。
图② 架子床上栩栩如生的凤凰雕刻。
图③ 架子床上内部精美的画图。
图④ 架子床上生动的人物雕刻。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温馨提示
●自驾线路:山阳路—太行路牛庄大转盘—焦辉路—冯营矿向东1公里处七贤民俗村
●3路公交车路线:焦作火车站南站—二医院—妇幼保健院—焦矿五官医院—东方宾馆—盛鑫祥眼镜总店—亚细亚大酒店—保险公司—体育中心—交警一大队—新世纪双语幼儿园—陶三—百间房—小马矿—马界—田门—李庄—安阳城—冯营—夏庄站七贤民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