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生如史尽沧桑
世相漫画
三问“居民打分”
“发呆大赛”:一种反功利化表达
微话题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4年1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话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待价而沽”的爱心

  【今日话题】

  近日,有网络评论员在某校参加教研时看到,该校的橱窗里用大红纸张榜表扬那些在“我为某某献爱心”活动中捐钱较多的学生,说这些捐钱多的学生极富有爱心,学校要大力弘扬。该评论员看后,心里不禁在想:难道捐钱多就是有爱心吗?爱心能够“待价而沽”吗?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往事随风wg:学生的爱心与有钱老板的爱心不能以捐钱多少来认定。学生是消费者,钱从哪里来?再说各个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理念也不一样,所以我不认同这样的做法。

  @新沟红旗十三股:捐款,捐的当然是爱心,如果将爱心当成任务来摊派,或者以捐款数额论爱心,完全是偏离了捐款的本义。当正常捐款变得不正常的时候,谁还愿意捐款?我们不能把捐款这样的好事给搞变味了。捐款时,不妨搞个无记名捐款箱一类的变通,让捐款更回归本义。

  @我爸喊我小二子:读高中时,学校组织为患白血病的学生捐款,捐的钱数要登记。过了两天,学校发布捐款榜。我发现有些捐款少的同学抱怨学校公布这个让他们很没面子,而捐款多的同学则露出一丝得意,这在无形中形成了攀比。另外,个别老师以捐款的多少衡量学生的品德高下,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爱心“待价而沽”是不可取的。

  @悠然阿朵:学校张榜表彰,无非是想激励更多的学生加入献爱心的队伍,认为爱心“待价而沽”只是关注了表面现象。既然献爱心,就该量力而为,不事张扬,不求表扬和回报。捐钱少的学生不应该为上不上红榜而纠结,上榜同学也不应该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因为爱心是无价的!

  @阳光佳哥:捐钱固然与爱心没有必然关系,也不是以捐钱的数量来衡量爱心的。但用大红纸张榜表扬那些捐钱多的人也无可厚非,毕竟是为了鼓励大家多捐钱。这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何必要歪解呢?

  @吉林萧春融:现在,有些教育主管部门用捐款数额的多少来衡量学校的爱心教育,这在无形之中给学校带来了压力,所以学校才会把这种衡量方式带到校园,以此激励学生效仿捐款较多的同学。学校是懂得爱心不能“待价而沽”的道理的,但为了鼓励学生多捐款,也只好出此下策。

  @苏懿谅谅谅:金钱与爱心搅在一起,是不是太丑恶了?献爱心本是件至善至诚的行为,只要心到,爱就会永恒。

  @小煜2009:学生献爱心,我们还是应该提倡量力而行,简单地以捐钱多少来排名,只会让孩子们献爱心的行为变味,亦会加重献爱心学生家庭的负担。

  @初时点默:我上初中时,有一次班里捐款,一名同学捐了一百元,老师就在班里表扬他。而实际上,这名捐款最多的同学,并不是品德最高尚、最有爱心的学生。钱只是表达爱心的一种方式,并不足以衡量爱心。

  【下期话题】

  练车技·找儿子·慈母心

  近日,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老体育场,孙金枝娴熟地在自行车上变换姿势,自行车在她手中成了精彩表演的道具。7年前,孙金枝27岁的儿子离奇出走。为找到儿子,她多年坚持每天5时起床苦练自行车特技,只为上电视让儿子看到她。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 本报记者 郭 剑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