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济源是全省人口最少、最年轻的省辖市。近年来,济源牢固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经济发展、抓城市管理就是抓民生改善、抓城市管理就是抓招商引资”的理念,以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为抓手,全力构筑人性化、精细化、民主化的和谐城管新格局,跳出了“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通过多年探索,济源市城市管理工作已经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乱搭乱建、乱扯乱挂、乱贴乱画等现象几乎消失,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流动经营行为近乎绝迹,非机动车停放到位养成了习惯,市场、门店规范有序、窗明几净,马路、广场干净整洁、一尘不染。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所有具有城市管理职能的部门分工明确,严格落实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实行末位淘汰制;城市中心区域划分为138个网格,街道、社区实现属地管理,动员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商户承担主体责任,主动配合城市管理。近日,济源市城乡管理监察支队负责人谈及该市城市管理经验时,作出上述总结。
“城市管理就要上下一盘棋,将所有具有城市管理职能的部门调动起来,形成大城管格局,按责任分工确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只有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才能管得到位。”该负责人说。据介绍,济源市以“巩固、延伸、拓展”为总要求,以“提升、创新、特色”为着眼点,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告一段落后,坚持整治力度始终不减,创建队伍始终不散,一手抓严防死守,一手抓机制完善,努力推进城市管理从突击型向常态型、短期型向持久型、整治型向建设型、治标型向治本型转变。同时,该市将市区划分为34个区段,由市级领导担任区段长,市直各单位一把手为区段责任人,成立了设施建设、街巷治理、弱电改造等专项指挥部,把涉及城市管理的改造项目,以整治任务书的形式分解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并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行末位淘汰制。
为实现城市的科学管理,济源市城建监察等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活动的意见》《城区精细化管理标准指标体系》,把城市中心区域划分为138个网格,做到队伍、职责、范围、效果四明确,并组织人员深入社区、街道认真讲解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实现街道社区属地管理,动员市民对破坏城市管理秩序的行为进行制止。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该市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城市市容秩序混乱危害性的宣传报道,提高市民遵守社会道德的自觉性,并向社会公开有奖举报电话,对举报属实并查获破坏城市市容秩序者的举报人给予现金奖励。
“现在,每周五我市140多个单位和部门的机关干部到分包路段,清扫卫生、捡拾垃圾、清除杂草、督导‘门前三包’落实情况,形成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该负责人说,该市周末爱国卫生活动已成为提高市民文明卫生行为的自觉行动。
做好城市管理离不开商户的参与和支持。济源按照“谁经营,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推行以“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门前三包”责任制度,真正做到“门口包起来,垃圾装起来,门头亮起来”。该市还积极开展城市管理法规宣传,通过组织执法人员分片、进店、入户发放《告广大商户书》,在繁华商业街区设立宣传咨询台,出动宣传车等方式,向广大市民宣讲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争取商户和市民的理解与支持。
“提高市民和商户素质是城市管理的关键,同时也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该负责人说。据介绍,济源市在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当中大力开展“抓住细节、勤思勤干”主题活动,从细节做起,比服务、比能力、比创先;从自身做起,比责任、比勤奋、比实绩,打造依法行政、廉洁自律、务实高效的工作队伍,要求全体队员发扬连续作战、顽强作战的工作作风。同时,该支队对城区主要街道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行为进行细致梳理,确定整治重点;按照“力量合理搭配,任务总体平衡,方便巡查管理”的原则,抽调机关工作人员充实到各大队,采用两人一组、徒步执法、交叉管理的方式,做到街街有执法人员、人人有执法区域,实现无缝隙管理。
通过整治,广大群众看到了市容秩序整治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由被动接受管理逐步转为主动参与城市管理,走上“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和谐创建之路。市容秩序整治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细,由静态到动态、由分散到集中,逐步实现管理的全覆盖和服务的全方位,打造城市管理品牌,济源正在实践。
如今,走在济源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街头巷尾的志愿者悄悄捡起地上的烟头,沿街门店的老板顺手打扫店外卫生,小朋友捡起地上果皮扔进垃圾桶……“城市漂亮了,街道干净了,市场规范了,基础设施完善了……”记者走在济源市大街上,听到的都是市民说着他们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