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记者在博爱县磨头镇西张赶村采访时看到,一望无际的麦田中间,分布着许多山药种植地块,农民们正在忙着收获山药。
磨头镇是传统的粮食和蔬菜种植基地,而农民们为什么会在麦田里小面积种植山药呢?该村村民焦玲笑着说:“现在是农闲时节,正好也是山药收获季节,俺在自己地里种上一小块山药,不仅不耽误其他农活,还能增加不少收入。”
记者在交谈中了解到,焦玲家共有7亩地,原来全部种的是粮食作物,农忙的时候特别忙,农闲的时候也特别闲。后来,焦玲了解到种植山药的利润十分可观,再加上西张赶村的耕地是垆土地,非常适合山药生长,她就试着在一小部分耕地上种植山药,其余的地块依旧种粮食作物。
“现在,俺家5亩地种植粮食,1亩地种山药,剩下的耕地种蔬菜,这3种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正好可以错开,一年四季都有事干了。”焦玲说,自打实行分类种植模式以后,三夏、三秋农忙的时候,她不像以往那么累,冬季农闲的时候,她也不像往年那么闲,一年四季有活干。
种山药有什么好处呢?焦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种粮食作物,一亩地一年可以种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全年的总收入在1000元左右;如果种山药,一亩地大概收获1500公斤,每公斤能卖13元,除去各种成本,最少净赚1万元。
不同于其他农作物的是,种山药对土地的肥沃程度要求很高,一块地最多只能种两年山药,然后必须种几年其他农作物,才能再拐回头来种山药。“俺今年在这块地里种山药,明年在旁边的地里种,7亩地轮着种,山药的质量自然会有保证。”焦玲笑着说。
分类种植、错时收获是该村村民在实际生产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增收模式,既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又可以使农民合理分配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磨头镇相关负责人说:“单一的种植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我们将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农民通过多样化种植、错时收获等生产形式尽快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