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在许多人的眼里,工行孟州支行员工乔春芬的家庭是“残缺”的,因为她有一个身患重症脑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儿子。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乔春芬与丈夫、婆婆、女儿,相互鼓励、相互扶持,每天上演着幸福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知家,认识家庭的“先天不足”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乔春芬认为,要让一个不幸的家庭和正常家庭一样幸福起来,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家庭弱项”。在她的这个家,已经19岁的儿子始终是生活的最大拖累。乔春芬的儿子小时候因为一场医疗事故导致全身痉挛性瘫痪,至今不会说话,手不能抓握,不能独自坐立,吞咽困难,智力低下,吃喝拉撒全靠人照料,被鉴定为一级残疾。其次,家里的老人都已年迈,而且多病。
明确了家庭的困难,乔春芬就把家庭成员分为“主力队员”和“候补队员”,她与丈夫是家庭的中坚力量;婆婆虽然年龄大了,但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属于家庭的“候补队员”;女儿才上初中,是家庭的“后备军”。
家庭成员分工,让乔春芬全家人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平时,买菜做饭,洗衣拖地,里里外外的家务活,由乔春芬承包,被家人称为“小陀螺”;丈夫是家里的壮劳力,照顾儿子的力气活由他承揽,是家人眼中的“老黄牛”;婆婆干净勤快,是家里的“卫生部长”,负责择菜、抹桌子等轻巧活;女儿是“家务助理”,哪里需要哪里去。
明确了家庭分工,乔春芬的家庭生活变得有序和谐,无论是老人的身体调养、儿子的康复训练,还是女儿的学习成绩,以及她和丈夫在工作事业上的进步都没有耽误。
管家,培育家庭的“阳光地带”
既然是一个家,难免会有锅碗瓢盆的磕磕碰碰。要让自己这个不太健全的家庭始终处于和睦幸福的氛围中,乔春芬觉得必须学会“科学管理”。
为了让全家人都能放松心情,乔春芬在家务之余,经常鼓动家人一起收看一些娱乐性节目。有了欢乐,还要有人生的目标。乔春芬一家人经常围坐一起,观看同一部电视剧,边看边讨论,共同为剧中的人物而悲喜。即使已经75岁的婆婆,也喜欢看报纸和杂志,并经常给大家讲一些新鲜事,被全家人戏称为“教授”。她的女儿自幼喜欢画画,是家里著名的“画家”。她的丈夫业余时间喜欢摄影、写作和唱歌,是家里的活跃分子,一天到晚总能给全家带来幽默风趣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
由于家庭情况特殊,外出不便,乔春芬就利用闲暇时间,经常组织全家开展文体活动。正是在这样和睦宽松、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中,乔春芬的女儿聪明懂事,平时总是主动帮老人端茶送饭、洗脚、剪指甲,出门时有交代,回来时有告知,学习成绩也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
爱家,营造家庭的“新鲜空气”
在长时间的忙碌生活中,乔春芬深深觉得,要想保持家庭幸福,就必须多与外界沟通,不能自我封闭。为此,她与丈夫达成共识,一是经常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开放型家庭”,与街坊邻居常来常往,互帮互助;与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时常交流沟通,共话未来;利用生日、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定期安排双方老人共同聚餐畅谈等。二是经常帮助别人、多做善事,打造“有爱心家庭”。日常生活中,乔春芬经常把孩子穿小的衣物、不用的文具和书本,送给乡下老家的困难家庭和周边有需要的孩子。通过这些善举,起到增进亲情、孝老敬亲、教育子女的作用。
去年10月份的一天,乔春芬下班路上经过一家商场门口,看见一个坐轮椅的人在艰难地移动轮椅,轮椅后面还绑了一个新轮椅,两个轮椅绞到一起怎么也移动不了,将路堵得死死的。乔春芬发现原来轮椅上是个脑瘫的孩子,就赶忙帮着孩子把轮椅推到人行道上,问他家住哪里?可他不会说话。无奈,乔春芬与另外的好心人帮他把轮椅重新绑好,让他自己往家走,并一直慢慢跟着孩子,不时停下来帮他把绞到一起的两个轮椅再绑一下。天黑了,孩子又不走了。乔春芬赶紧上前一看,原来他的电动轮椅没电了。正在着急的时候,路边一位老大娘和孩子打了个招呼。这下,乔春芬才问明白孩子家住城外东韩村,就赶紧给丈夫打电话,让他用车把孩子送回家。
生活中,像这样的善举,乔春芬一家也不知做过多少,因为他们都知道“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就是这样,在乔春芬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用浓浓的家庭亲情,把一个“残缺”的家庭变得如此完美,让一种沉重的生活变得充满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