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关于内长山列岛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我的伯父。伯父20岁入伍,在这片海岛上生活了整整26年。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很钦佩伯父身上对待生活的那种态度。而今,当我读完了《我们的长岛岁月》这本书时,我终于知道,这是26年海岛生活在伯父身上雕刻出来的印记,是特属于内长山列岛的老海岛精神。这片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像伯父这样的军人,传承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崇高品质,为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内长山列岛是扼守京津的门户,是渤海的咽喉,是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铁门闩”,是我国海防要塞之一。从1949年8月内长山列岛解放,就掀起了一代代守岛官兵爱岛、护岛、建岛的序幕。看《我们的长岛岁月》时,印象最深的要属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不便的交通条件。想一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到海水蒸馒头的经历,品尝到又黑又小、又硬又涩的海水馒头。海况、气候条件不好,蔬菜、淡水不能及时补给,报刊、信件不能及时送达。守岛官兵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超凡的智慧。伯父曾任职于大钦岛,在伯父的《大钦小岛好题诗》中就写到了团里将旧营区改建为饲养场,战士们自制饲料,配种孵化,办起饲养场,为保证每名战士每天生活都能达到一斤半蔬菜、一两禽蛋、一两猪肉、一两植物油、一两豆制品的要求作出了贡献。关于海岛生活的艰辛,我们这些旁观者是无法真正感受到的,更无从谈起战士们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才将小岛从最初的“五个没有”:没有一间瓦房,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条机器船、没有一个码头、没有一座楼房建设成为设施完备的海防要塞,以及吸引众多游客观光的现代化岛屿。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内长山列岛陆地面积不过56平方公里。而这小小的如珍珠般的海岛,却培育出了62位将军,这是多么让人惊叹啊!我很喜欢书中张文台将军对于这种现象的解读。他说,长岛能涌现出这么多的名人、名家、名将,正是由于长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环境寂寞。小岛的空间越是狭小,越能激发人自立、自强的精神;小岛条件越是艰苦,越能锤炼人的意志;小岛环境越是寂寞,越能激励人腾起理想的翅膀。的确,海岛的艰苦和寂寞磨砺了战士们的意志,滋养了战士们面对恶劣环境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也许并不是每一名战士都能成长为名家、名将,但是这种精神却可以激励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久、走得更远。在陆汉洲伯伯的《你好,长岛》中就写到了曾任职于大竹山岛的梁彦平“秉烛夜读”的故事。因为小岛上条件艰苦,没有常明电,晚上九点以后还想继续读书的梁彦平只能点蜡烛,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竟然用掉了数百支蜡烛。努力充实自己换来的是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以及《带兵育人30个为什么》等要塞区干部骨干培训的好教材。这坚韧不拨的毅力,除了与自身的品格有关以外,小岛艰苦、寂寞的环境也为他能静下心来学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
在读《我们的长岛岁月》这本书时,书中的一幅插图吸引了我,这是一张以海岛实景为拍摄对象的图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图片中海岛营房旁的标牌上写着:“岛是我的家,党是我的妈,我爱我的家,我听党的话。”“苦中不言苦、苦中见精神、苦中做奉献、苦中有作为。”这些话不仅写在了标牌上,也一定都写在了每一名战士的心里。书中有记录,在部队进岛初期,这是被每一代守岛官兵交口相传的最朴素的话语。这些话同时也真切地道出了老海岛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海岛的情怀。就是这种爱岛、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精神的传承,才孕育出最崇高又最坚贞的“老海岛精神”——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这种精神伴随着每一名战士从青涩的年轻人成长为具有厚重感的军人。我敬佩他们,也羡慕他们。
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我们应该将这种能吃苦、乐于奉献的老海岛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这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精神食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我们这些后辈最应该铭记在心。不管你就职于哪个行业,不管你身处什么样的阶段,老海岛精神教给我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精神信念一直都在。它会指引我们到任何你想到的地方去,成为你最想成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