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影寺古称贤谷寺、景净寺。位于晋城柳树口镇南稍村与河南焦作修武县影寺村交界处。宋以后始名净影寺,历史上又有宝岩寺、金灯寺、金门寺等多种称呼。此处是我国佛教史上的释义高祖、净土宗初祖慧远的出家学法及归骨之地。其后历代多有高僧在此修行,五代时著名画家荆浩、金代时最著名的诗人元好问和文学家赵秉文也都曾在此隐居。
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
荆 浩
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不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借墨不浓。
荆浩,唐末五代著名画家,被称为中国水墨山水画理论的开创者和北方山水画派的鼻祖。唐乾符元年,荆浩由河南济源的家乡来到开封,退休宰相裴休看到荆浩的绘画技艺非凡,劝荆浩辞官绘画。随之,荆浩隐居于太行洪谷净影寺中,寄情于奇石怪峰、高山飞瀑等天然美景,创作了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与《画山水赋》。宋代米芾评价荆浩“善为云中山,四面皆峻厚”。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欣赏荆浩《楚山晚秋图》时这样评价:“知其未尝不学古,而亦未尝不学好。”细细感悟,荆浩《匡庐图》所描绘的竟是净影峡谷迷人美景的神韵。
洪谷圣灯
元好问
金门寺前山突起,井底宝岩三十里。
旧闻圣灯在山上,紫微侍郎宜不妄。
山空月黑无人声,林间宿鸟时一鸣。
游人烧香仰天立,不觉紫烟峰头出。
一灯一灯续一灯,山僧失喜见未曾。
昨朝黄华瀑流神所怜,
今朝金门佛灯佛作缘……
元好问,金末太原秀容人。元好问7岁能诗,14岁时随叔父陵川县令元泰到陵川,跟随著名学者郝天挺学习。后来,隐居泽州净影寺,每日与山僧为伴,与山林为友,埋头学习,不闻世事,6年而学业有成,淹贯百家经史。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关于净影寺的作品有《宝岩纪行》和《洪谷圣灯》,是研究净影寺金灯现象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