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入清华大学之前,也曾在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中感慨过清华的沧桑百年,也曾在想象中虚拟过坐在清华学堂的珍惜情感。今年10月末,我有幸作为焦作市党政人才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员走进了古朴精美的清华园。晚秋的清华,是醉人的季节,我不曾见过的晴空,蓝的像婴儿的眼睛,水汪汪,清透透的。绿的油松、黄的银杏、红的火炬树相互映照,渲染出一个缤纷的世界。行走在这个被各种好奇而又景仰的目光、纷繁复杂的媒体报道和坊间消息塑造成神秘之地的校园里,真正与清华结缘,才开始了解清华。在匆匆走过的25天里,我隐约地发现,真正清华的内涵,就凝聚在“厚德载物”的清华文化、“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和凝聚信心的感召力中。
清华文化是清华师生的精神家园,是清华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1914年,梁启超先生来清华演讲,他用《易经·大象传》中对乾坤二卦的解释,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这就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这样一所卓越的大学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性格迥异的人们,高度认同自己的文化传承,它是凝聚清华人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每个人的言行中。在清华的25天里,我们处处感受到清华的文化流淌在时间的长河里,使清华精神代代相传,遍布在校园的空间里,规范和约束着不同岗位的每个清华人。她是无形的,像清风一样可感而不可见,她又是有形的,体现在清华人的思想行为中,这对每个走过清华时空的人都留下许多启迪。
我曾与清华社科院王晓毅教授有过一次难忘的交流,作为《道德经智慧》的主讲人和中国研究《人物志》的第一人,年逾六旬的王老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乡音浓重的普通话里透着山东人的豪爽和诙谐。他用道家的语气问我:在清华,你最想悟到什么。我答道:清华文化和学者思想。他认同我的想法,说这就是清华的“道”。他告诉我们,清华同样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思想理念,追求人性朴真、学术自由、人性达观的人文殿堂。清华人继承和发扬“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传统和育人之道,承载“融合文化内涵”的历史使命,追寻着更加科学、更加自然、更加认同的理念支撑。清华人重天道,也重人道,重自然,也重人事,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自然之道和人生之道。可能感觉话语有些晦涩,王教授又讲述了一个清华人普遍认同的“人往低处走的智慧”:《道德经》阐述的智慧之一就是,人要善于低处走,无为、善为、善为下。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人往低处走,不是比谁更低而是一种低调的心态。低调,是自然、平和,但不能为了低而低。故意太低,就是做作。低调,不是无为,而是不显摆。靠谱的都低调,忽悠的才高调。靠了谱,又何必忽悠?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不牛的人,怕不被人知道;真正牛的人,何须主动让人知道。上品的瓷器,内敛、温厚、宁静;下品的瓷器,艳俗、夸张、讨巧。年少允许无知,年少可以轻狂,但一辈子无知轻狂,就是愚昧……。这一智慧理论,被今天的清华人用行动进行着新的诠释。王教授精深的清华之“道”,使我想起古语“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表达的可能就是清华这种澄明纯清、恬然自得的学境吧。
朱自清先生说,清华的精神是秉真实干、缜密严谨、不事浮华。清华学堂草坪前日晷上“行胜于言”的几个大字,就是对清华精神的精妙阐释。在清华学习的日子里,我们先后聆听了24位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不论他们是否是清华人,都一样忘情地耕耘在这片弥久厚重的文化沃土上,崇尚着、传播着清华的实干精神。汪玉凯教授的《经济转型与公共治理》讲座,立题深远,论证严密,大家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了名师严谨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胥和平老师讲述的《生态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情绪饱满,扣人心弦,把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入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待中,共同营造出一堂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氛围;金灿荣教授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犹如春雨浸入心田,大家在静静思考、默默认同中,忧国思进情愫油然而生;董晓宇老师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讲得生动活泼、机智诙谐,一个个生动的比喻,画龙点睛,一次次恰如其分的幽默,引来大家会心地微笑,让人回味留恋。还有孙立平、栾帆、韩菁、韩延春等老师的教学风采,充满着机智和技巧,使我们在轻松自然中,获取了人生的启迪和心智的历练。清华老师们的敬业和热诚,体现的是对清华、对岗位深沉的责任感和为国为民敢于担当的杜鹃啼血般的家国情怀。他们很平凡,也很崇高,让人温暖,更催人奋进。
同学们说,在清华做学问的环境容易拥有,这里特有的精神底蕴使身处其中的人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使每个人都可以由自己行为方式展示学习收获。李坤承同学撰写的四言长句《了字歌》,记述了全班同学负笈离乡、投身清华、潜心听读、启迪升华的心路历程,在同学中广为传唱;申琳同学在模拟新闻发布会上,把某副市长角色扮演的周正入神,精彩激烈的针锋相对与灵活有度的随机应变,尽显个人和团队的睿智;董玉根、高文波、张升同学是各自岗位的学者型领导,他们以丰富的专业经验和理论功底与导师课堂互动、问答自如,与大家共同营造了一堂堂趣味鲜明、动态开放的课堂。还有热情豪放的吴长青、幽默撩人的李水、机智活泼的邓耀河、严谨细致的李义本、落落大方的辛莹等,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容透射出的执着锐气的个性思想,让人感到青春正在宁静淡泊中奋飞,在清华园上激扬。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徜徉在自清亭前,漫步在学堂路上,金色的银杏叶铺满校园,荷塘清澈淡蓝的水中锦鲤游弋,映在湖里的是明亮的天空与绰绰的亭影,一切都清清透透地昭示着生命的饱满。时间似在倏忽间,由晚秋的临界已转入孟冬,心境又似在瞬息间,由踏入清华时的激荡好奇转到了如水平适、如云恬淡。25天匆匆走过,每个同学似乎都在感受自己内心涌动着的悄然变化,时光似乎在悄悄回流,心绪淡去些许浮躁,拓训时的顽皮、听课时的专注、班会上的激辩、放学路上的交流,一下子把大家拽回了年少的学生时代,众多的心簇拥在一起,同吃同住同读书结下的友谊,顿然打开了每个人纯真向上、真情友善的心灵窗口。我们在思考着,酝酿着、探寻着新的奋斗动力……
这就是清华,清心潜学而又激情飞扬,柔刚相济,动静相宜。她能让所有向往景仰这座圣殿的人奋斗不懈,还能让身历其境的学子沉迷其间,更能让所有离开她的人们永生铭记。走过清华,我从中感悟到厚德载物、修养自省、秉真务实的真谛。我想,这样的感悟,会激励每一个走过清华的人,立足自己的岗位,心怀敬畏之心,身谋尽责之为,服务社会、敢于担责、真抓实干,为建设美丽家园奉献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