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随着审判员手中法槌响起,修武县西村乡西村一起因农村建房摔伤赔偿案正在开庭审理。在原告郑江河家的小院里,尽管只有两张小方桌、几把小板凳,但是悬挂在门上的国徽还是能够让原告和被告感受到法庭的庄严。庭审结束后,离法庭有十几公里山路的原告郑江河感慨地说:“不出门、不坐车就能打官司,原来我们想都不敢想啊!”像这样的流动法庭在该县的山区里每年要审理案件40余起。山山岭岭,村头田间、农家小院处处留下了云台山法庭工作人员的足迹。
修武县云台山法庭有7名工作人员,担负着云台山镇、七贤镇、西村乡三个乡镇和中铝、白庄煤矿、方庄煤矿三个生活区及云台山景区共380平方公里面积内7万人口的民商事诉讼案件的审执工作,每年结案近300起。“流动法庭”的出现,解决了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打官司耗时费力的老大难问题。
2013年5月的一天下午,云台山法庭法官高国杰、书记员陈士杰冒雨行驶10余公里前往西村乡洼村勘验现场,原告诉称房主拖欠部分工程款。被告称,原告盖的房屋漏雨不能使用。为了检验房屋是否漏雨,工作人员冒雨与原告一同赶往现场。久未谋面的原告一出现,随即被告情绪异常,双方发生激烈争吵,被告雨中拦阻法庭车辆,法庭工作人员赶紧制止,在雨中耐心调解40多分钟,雨水湿透全身,双方情绪终于稳定。他们开车回到单位时已是晚上8时了。
在云台山法庭的工作人员心中,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弯、坡有多陡,心中的天平不能斜。
今年8月,一起合伙纠纷案的原告张某悄悄将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放进法官高国杰的办公桌抽屉里。随即,高国杰收到了一个短信告知其送了一个信封给他。高国杰立即向庭长武慧梅作了汇报,信封被退回,原告认为这回案子可没戏了,肯定输。后来,官司赢了,张某逢人就说:“法官不收钱,判决也会很公正,真没想到啊!”
该法庭还经常开展送法下乡、巡回立案、就地调解等司法便民服务活动,将人民法院的工作职能延伸到诉讼之前,将化解矛盾纠纷的场所移至村庄农户,促进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今年年初以来,该法庭共审理案件210起,调撤率达60%,结案率达95%以上。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