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相 依
冬至给母亲做包面
女儿求助
由画及人
雄奇黄金洞
缺乏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悠闲的收获与忙碌的无为
广西挽救濒危原生品种兰花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闲的收获与忙碌的无为
□李卫国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从我进入大学学习到留在大学工作,如今已经过去了32个年头,这32年来大学最大的变化是,校园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专业越来越细,师生压力越来越大。大家都在拼,大家都在忙,大家都在争。而我最切身的感受是,压力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目标越来越功利,前途越来越迷茫,甚至大家不知道为什么而忙,不知道为什么事情而焦虑。

  学生忙着选课、上课,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学生们不舍昼夜忙着考研,考四六级英语,有背不完的单词、看不完的专业书……老师们则忙着写论文、评职称、报项目、找评委……看看周围,我们都在忙,但不知道从繁忙中得到了什么。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我不觉出了一身冷汗:我们忙忙碌碌,我们碌碌无为,我们自我加压,我们没事找事,我们的忙似乎都是形式,而失去生活的内涵。

  我突然怀念起80年代度过的大学时光,那个年代的人很单纯、执着、阳光,总之很快乐。那时的我一点都不忙,可以说很悠闲,很享受,很踏实,却很有收获。我们那个年代,在中文系学习的大学四年中,只开设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理论、美学和英语,但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我们没有多少课外书,因为那时买不起,也买不到,我们只知道老师讲的文章每天都要背诵,《诗经》《离骚》《史记》、唐诗、宋词、元曲等,到现在很多篇章我还能全文背诵。操场上、树林里、城墙下都是我们诵读诗文的好地方。那时,我们迎着朝阳跑步,捧着书本朗读,到处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周郎赤壁”的读书声。

  我们那时虽然没有“毛概”“邓论”,但绝不影响我们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国的情怀,我们虽然没有计算机,但绝不耽误我们用钢笔在纸上写下感人的诗篇。不仅同学们的生活简单和悠闲,我们的先生也相当的淡定、从容、优雅。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没有一个先生能从头讲到尾,每个先生只讲一段,要么是《诗经》,要么是《楚辞》,要么唐诗,要么宋词,但每个人对自己的研究领域都很精,可谓是烂熟于心,讲起课来信手拈来,洋洋洒洒,滔滔不绝,激情飞扬。先生们时而手舞足蹈,时而扼腕叹息,时而仰天长啸,时而泪流满面,那不是在讲课,不是在有意地传播知识,而是在忘我中诉说历史与人生。

  很多先生能把几本书讲一辈子,很多人一辈子也就写几本书。他们不讲究物质享受,以《陋室铭》为自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他们胸怀国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潜心笃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把学问等同与人格“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那时的先生不像如今的很多学者,论文达上百篇,著作几十本,什么课都敢上,什么书都敢写,就是离不开电脑,离不开网络,离不开课件,很多人的知识都是百度的,讲义都是课件的,而名利都是自己的。如今,我们的先生都不在了,但先生的教诲永记我心,先生的知识都在我们那代学子的脑子里,先生的感染力都在感情里,先生的引领力都在人格里。

  追忆过去,对比现在,我对当今的大学教育感到些许莫名的悲哀,我们都说大学是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但是,我们现在相当部分大学只见大楼却不见大师,我们都说大学是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圣地,但今日的大学多了一些功利和浮躁。当今社会,多元的价值观让学生有点找不着北,纷乱的互联网让膨胀的信息在孩子们的大脑中爆炸,各种压力让人忙碌不堪,孩子来大学学什么?大学为孩子教育了什么?这个基本的命题早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科建设、博士教授等光环笼罩得无影无踪了,人们为了这个宏伟目标多、快、好、省地忙碌着。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也许我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其实,我只是怀念我们大学时代悠闲而充实的生活,那时我们那一代人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碎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