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的相貌,平常的个头,平常的穿戴,初见市第九批市管专家李文举,感觉他一切平常。但走近他,了解到他的勤奋、他的付出、他的成果,感觉到眼前的这个人其实很不平常。
近日,记者走进李文举的试验田、实验室,进而走进他的育种人生、他的内心世界,为读者探访这位育种专家的别样人生。
他创造出农作物育种界的奇迹
在农作物育种专家行列,河南怀川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育种农艺师李文举堪称骄子——他同时从事小麦、玉米两种主要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在育种行业里可谓凤毛麟角;3年里,由他主持研发培育的2个小麦、3个玉米新品种分别通过河南省、陕西省品种审核委员会审定,其成果数量和研发速度在全国育种行业极为罕见。
如今,李文举推出的两大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在短短的两年内已推广至河南、陕西、湖北等省,播种面积逾350万亩,年实现粮食增产1.05亿斤。
“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就是把控制生命密码的基因进行重组,把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基因集聚在一起,从而创出一个新的优秀生命群体。但是,就目前大多数育种机构的科研技术水平来说,还难以对基因进行直观定位和控制,只能通过作物所表现的性状进行基因辨识,利用遗传、分离规律,对基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李文举首先向记者介绍起育种基本知识。
“就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来说,基因已进化得相当复杂,许多性状往往由多基因复合控制,或不同基因连锁在一起进行性状遗传,需要通过杂交、复合杂交、回交等手段,打破连锁,累加增效,使其一步步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基因重组排列,把诸多的优秀性状汇聚到一个种子上,这一过程漫长且难以控制。”李文举说。
十年磨一剑,但十年未必能育成一个新品种。一个小麦新品种从培育到审定通过,通常要12~15年,玉米则至少需要10年。李文举所取得的5个新品种审定成果,是其20年来心血与汗水的结晶。
“很多专家教授,一辈子从事遗传育种工作,致力于一种作物的育种攻关,能培育出一到两个新品种已属不易,终其一生没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也不足为奇。而年仅44岁的李文举同时在小麦、玉米两种作物上选育出新品种,可谓创造了育种界的奇迹。”该公司总经理雒温生说,“取得这样的成绩,要付出超出常人的艰辛,你们跟他深入谈谈,就能发现他身上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幼小心灵里埋下粮食高产的“种子”
李文举1969年出生在温县温泉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候,中国还处在粮食紧缺的年代。他家里人口多,所分得的粮食少,平日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啥时候能顿顿吃上白面馍,是这个孩子幼年的梦想。
每年麦收时,李文举都要到地里捡拾丢落的麦穗。那时候一亩地只有三五百斤的产量,李文举数着麦粒想,要是麦穗再大一倍,收到的粮食就会多一倍,他或许就会有白面馍吃了。从那时起,他幼小心灵里便生出了要让麦穗更大、产量更高的梦想。
李文举的父亲是村里的农业技术
员,所以他自小就对玉米杂交制种、良种推广等农业技术耳濡目染。他上小学时,一天在乡里的原种场看到技术人员在进行小麦考种,量穗长、数粒数、称粒重,感觉新奇而羡慕,幻想长大以后也能干上这样的技术活儿。
初中毕业后,李文举考入济源农校。许多同学都感到上这种中专农校将来没啥大出息,所以对功课得过且过。李文举却不然,他不仅认真学习所有课程,还自学了遗传学、遗传育种学、植保学、栽培学等全套大专教材。
课余时间和假期里,他是跟着老师往育种试验田里跑得最勤的学生。老师看他勤学好问、踏实肯干,就主动教他小麦、玉米育种的基本方法和杂交选育技术。当看到不同材料的杂交后代在各个阶段所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时,他越发感受到遗传变异的神奇,渐渐沉浸在生物遗传科学的缤纷世界里,并开始痴迷上育种工作。
济源农校毕业后,他来到了儿时所走进过的那家原种场。而分给他的屋子,竟然是他当初所羡慕的那个做小麦考种技术员住过的屋子。
从那里,他迈出了小麦育种的脚步,开始把儿时的梦想变为现实。试验田里,他把变异的单株挑出来,进行分离选择、杂交改良。从几穗到上千穗,从几分地到几亩地再到几十亩地,他完全沉浸在育种试验的天地里。
与此同时,他不断向有经验、有成就的育种家求教。此间,一位河南省首席玉米育种家利用他所在的原种场进行玉米亲本繁殖。这位专家看李文举善钻研、人勤快,便常叫他来帮助做授粉、鉴定、制种等工作。于是,李文举开始接触玉米育种。由此,他步入了小麦、玉米双重育种的天地。
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优良新品种
2000年,李文举加盟河南怀川种业有限公司。由此,他对新品种的选育研发步入快车道。
公司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促使李文举开始与时间赛跑。玉米,在本地通常一年只种一季,但为了加快玉米育种速度,李文举一年要种3~4季。每年3月份开始陆续播种,在河南两种两收,最后一批育种材料10月下旬收完后,11月上旬到海南再加种一季,有些优秀材料在海南要种两代。
自2000年起,他每年10月下旬去海南,来年3月份返回,如同一只候鸟般准时。在起初近10年间,他都是独自一人承担起整地、栽种、管理、观察、自交、选择、测配等全部试验任务。
“工作量大、生活艰苦,这些都不怕,怕的是每到大年三十,当四周的鞭炮声响起的时候,那种想家、想念亲人的思绪便油然而生,心里涌起一种浓浓的酸楚感。”李文举说。春节前后正是玉米开花授粉阶段,他已有10多年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了。2001年冬季孩子出生时,他也没能陪在妻子的身边。由于妻子没能被及时送往医院,致使孩子一只胳膊出现神经性活动障碍。
2005年春节期间,海南育种田里发生大面积玉米螟虫害,李文举大年初一天一亮就来到地里。他用注射器一穗一穗给玉米打药,一直干到天黑。这一天,他只吃了晚上的一顿饭。“哪一棵玉米都是宝贝,哪一株都不能失去。”李文举说。当几亩地的玉米全部打完药后,已经过了农历正月十五。
河南夏天的玉米地里像个大蒸笼,闷热得透不过气来。当人们纷纷躲在空调屋、风扇下的时候,李文举却要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为几万株玉米育种材料一株一株进行人工套袋授粉。为此,他多次因中暑而晕倒在试验田里。
“不光是玉米,还有小麦,加起来一年里至少要栽培4季作物,哪一季都需要对作物生长全程进行密切观察。”采访那天,李文举带记者来到位于郊外的试验田里。他指着一个个小麦试验圃说,冬天要趴在地里查出苗率、基本苗、分蘖数,调查冻害、耐旱情况。到了灌浆期,每天天一亮就要到试验田里,对小麦的群体、株型、穗型、病
害、倒伏、落黄、粒数、粒重等几十项进行观察记录,一直要跟踪到收获完毕。仅把几万个育种材料看上一遍,就要走几十公里的路。
正因为这样,李文举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他把全部时间都交给了育种事业。而他收获的,是优良新品种的问世,是大地的丰收。
记者手记
知道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难,但不知道有这么难。采访了李文举之后,感觉用“千辛万苦”“呕心沥血”之类的词语,也不足以表达这位育种工作者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李文举的艰辛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种付出不仅是体力上的,更有脑力和精神上的。因两种作物育种同时进行,且一年完成四次栽培,这就使得李文举必须齐抓共管,两相兼顾。他往往是这会儿给小麦杂交,过会儿就去给玉米套袋;上午还在为玉米授粉,下午就进行小麦考种。而两个作物,两种不同的材料背景、组合背景和选择思路,都需要在严谨、缜密、科学的框架下进行育种体系逻辑思辨和转换,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分析。这样繁重而细致的工作给他造成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但是,育种中的许多环节不允许有片刻耽误,他必须尽快完成。十几年来,体力和脑力上的双重付出,使他身心疲惫异常。但是,他没有打退堂鼓,一次次咬牙挺了下来。
然而,育种工作,不是付出汗水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业内人都知道,新品种选育,是周期长、付出大、风险高的工作,许多专家穷尽一生也未必能选育出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的新品种。为此,记者在采访李文举时,特意问到了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另一层原因。“要有清晰的思路、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就会与成功背道而驰。还有,要对市场新材料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要善于利用世界最先进的材料,在前人的基础上向本土化方向努力。如果说还有什么,那就是要有坚韧的毅力,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李文举说。
记者相信,李文举的这番话,对许多走在科研探索路上的人是具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