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站区龙翔街道赵庄村,从弯弯的山路,到生机盎然的农业基地,人们常能看见一位身材清瘦的中年男子在奔波、忙碌着,他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理军。
现年46岁的刘理军是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早在农村实行大包干、种好责任田时,他就意识到农民只靠种地很难富起来,因此办起了建筑材料厂,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是,多年来,看到村里发展一直滞后,大伙增收困难,刘理军便想,光自己富不行,要带领大伙儿一道奔上致富路。于是,2011年,他参加了第七届村民选举,并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今年的换届选举中他又以高票当选、连任。
“农村工作不能光说不干,要干就干出个名堂,要让群众信任你!”这是刘理军任职以来对班子成员说过最多的一句话。赵庄村基础设施落后,行路难、灌溉难、吃水难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积累了许多矛盾。作为两委会“一把手”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进东家跑西家,把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同时,想方设法跑项目,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使全村基础设施和整体面貌都有了很大改观。
“要想富,先修路。”赵庄村位于青龙峡、峰林峡等我市北部旅游区的交通枢纽地带。如何让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转化为村民增收的经济优势?这是摆在刘理军面前的重要问题。于是,两委会上,他果断提出修高窑河—北业村道路,起初大家认为这事只是提提而已,因为上百万元的资金,对于一个省级贫困村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刘理军每天找上级有关部门,报项目、申请资金。为了搞好工作,刘理军将家里正在修建的房屋停工,带领村民上山勘测路线,栽路标、测距离、修便道,忍着胃痛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今年11月,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高窑河—北业村的道路终于修通了,大大缩短了从市区到后山景区的距离,并与焦青路形成环形旅游通道,为赵庄村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想让赵庄村成为中站的北部后花园。”刘理军说。如今,村里的主干道硬化了,新的卫生所建成了,村民的生活改善了,村容村貌变靓了。走在大道小巷,村民都会由衷地感到自豪,交口称赞刘理军就是他们圆梦路上的领头雁。
申鹏君 靳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