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新和)提起水泥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污染严重。但是,在博爱金隅水泥有限公司,由于汇集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对烟气脱硝工程、窑尾袋收尘等环节进行了改造,不仅间接创造效益1000多万元,而且达到了国家环保部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作为一家大型的水泥生产企业,首要的是按照国家标准治理好大气污染物排放工作。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该公司面向大中专院校以及科研院所,招进和聘请了一批技术人才和专家。2013年9月,该公司还建立了“尚银明技术创新工作室”,共有成员18人,组成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业务队伍。该工作室紧紧围绕公司水泥生产经营实际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设备技改,将先进的技术、经验、方法和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尚银明技术创新工作室”组建一年多来,先后牵头组织实施了各项设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达16项。截至2014年9月,该公司完成了对烟气脱硝工程、窑尾袋收尘改造、熟料库收尘改造、余热发电蒸汽管道保温改造、超细粉喂料改造、湿粉煤灰喂料改造、高温风机变频改造、矿山石灰石破碎筛分系统改造等技改工作,对节能降耗、减少废气排放、提升产量质量等方面间接创造效益1000多万元,其中水泥旋窑窑尾电收尘改为袋收尘项目,共计投入526万元,组织各类专业技术岗位职工80余人次参与相关技术改造项目。投入使用后,该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粉尘排放浓度、收尘效率完全达到了国家环保部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另外,工作室还积极带领广大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活动,共收到涉及技术改造、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合理化建议65条。这项活动不仅调动了120余名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发挥自身才智的积极性,而且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