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汽车,必然要提到德国,就像提到啤酒必然要提到德国一样。
奔驰、宝马、奥迪、大众……德国是当之无愧的汽车王国,是现代汽车之父——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的家乡。在1886年1月29日,两位德国人朱卡尔·木茨和戈特利布·戴姆乐获得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而这一天也被人们称为汽车诞生日。
我在德国期间有幸参观了奔驰、宝马和大众的汽车总部,从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汽车产业,德国人一步一个脚印,使汽车的技术、质量、安全、舒适、速度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众所周知,德国的宝马、奔驰、大众享誉世界,行销全球。德国把汽车销往世界各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德国人自己驾驶的车辆则大多数是空间很小的两厢车。因为这种车型不仅能节约能源,更能保护环境,还节约了城市空间。关键一点是,他们不像我们把汽车当作财富和面子的象征,他们认为汽车只是交通工具,为自己用的不是为他人看的。更有趣的是,德国还有很多年轻人开的是只能坐两个人的迷你库珀,绰号叫气死丈母娘。
消费者为什么喜欢德国车?是他们相信德国人!民族性格铸造民族品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创造力和品牌价值,文化的力量不仅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品质,还创造了民族的物质品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性格特征的形成和这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独特的山川地理和历史文化造就了德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德国人的民族性格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务实、严谨、勤奋、守时、节俭等。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德种下我的葡萄树”。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德国人埋头苦干、不肯苟且的精神。曾经,我和一个德国教授讨论一个问题,请他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德国人的性格。他说:这个问题你可难住我了,我是匈牙利人,在德国生活工作几十年,我对德国人的印象是:认真、认真、太认真,认真得几乎有些保守了。
世界公认的有三大汽车强国,德国、美国、日本。我买车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德国车,因为从汽车就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美国人太自信,太自负,太强悍,所以造出的汽车大气、笨重、费油,且一成不变。美国的汽车之城底特律破产就预示了美国汽车产业的前景。日本人太精明,太小气,太注重成本和效益,日本车尽管省油但安全性较差。相比之下,选德国车不失为性价比很高的明智之举,所以我买了速腾。
汽车和交通是个孪生姐妹,德国的汽车如此发达,德国的交通状况怎么样呢?德国人口8千2百万,汽车保有量达4千9百万辆,其中轿车4千1百万辆,平均每两个人就有一辆轿车。德国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4%,略小于中国的云南省,但公路总长度已达23.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万公里。高速公路的不少路段不限速,大概是有意让名车出风头,也让飙车族有个地方过把瘾。想象一下,如此众多的汽车,如此密集的公路,如此繁忙的交通,还有世界上开车最快的民族,德国该是怎样一个令人忧心忡忡的国家啊!然而,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糟糕。
德国甚至是世界上交通安全状况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交通死亡人数在逐年下降。2008年,德国因交通死亡的人数为4467人,万车死亡率只有0.9,远远低于中国。那么,这个在“汽车社会”中摸爬滚打了一百多年的国家,其交通状况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德国人遵纪守法。有人曾说:在24时开车,看见红灯还停车的人,全世界只有德国人。半夜两点,夜深人静,路上一辆车都没有,一个行人站在路边耐心等待,人行道绿灯亮,行人才开始过马路。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德国人。这既是笑话,又不是笑话。德国的十字路口没有交通警察,信号灯是车辆和行人共同自觉遵守的“铁线”,汽车在斑马线前必须礼让行人,没有人随意变道超车,德国不仅有汽车,德国更有汽车文化。这一方面说明德国人在遵纪守法方面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同时也说明德国是一个执法严格的国家。
第二,德国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措施都很强。我在德国遭遇了二十天的大雪天气,无论城市交通或城市间交通,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城市中,屋顶、院落到处都有很深的积雪,但城市主干道上和行人道上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并且那里的地砖都是防滑的,你想摔倒都很困难。高速公路两旁雪域茫茫,但高速公路上没有雪花,丝毫不影响汽车的通行。可见,德国人的交通应急能力和化雪设备是何等的先进,工作态度是何等的认真。
第三,德国的交通规章很人性化。在德国人的交通理念中,人是第一位的,车让行人是一种文明举止和礼仪规范。在便道上,驾驶员只要看见有人想过马路,汽车就会停下,司机招收示意你先过。大巴司机在路上行驶两个小时,必须强制休息。德国还规定周末大货车不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以便把高速公路让给开小车度假的人。
德国有汽车,更有汽车文化,中国的汽车越来越多,那么,中国有汽车文化吗?我的回答是:很遗憾!
如今,堵车、堵城已经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关键词,什么时候你所在的城市开始堵车了,证明你就成了大城市的居民了。除了车多路窄之外,不文明的驾驶行为占很大因素。我们可以用成语来形容中国人的驾驶习惯:见缝插针、争分夺秒、争先恐后、左右迂回、乘虚而入……
在城市里随意变道;在高速路上遇到拥堵马上两道变四道,连应急车道也堵得严严实实。很多人奉行:“我不走谁也别想走”,最后,确实是谁也走不了。安全带即使带了也是为警察带的,更有甚者,有人发明了一种堵头,塞在安全带的插口上,不让其提示报警。这不是掩耳盗铃是什么?酒后驾车超速行驶,夜里遇车从不会灯,你亮我比你还亮,看谁牛过谁!特别是很多司机对人行横道视而不见,甚至在人行横道上和行人比冲刺。
对于这些,我们要深刻反思一个问题:我们富裕了,可以买汽车,但能买到汽车文化吗?从某种层面讲,我们的交通问题不是汽车数量问题,而是开车人的问题,国人的交通文明素质不提高,每个人都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交通不文明现象的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