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市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和“一个战略、四项重点、十大建设”的思路,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强力推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激励全市上下进一步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焦作转型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本报自今日起,在《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栏目中设立子栏目《转型攻坚看怀川》,从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深入报道去年我市转型攻坚的精彩之笔,敬请关注。
焦作工业有啥特色?风靡欧洲的风神轮胎,焦作造;国人餐桌上的蒙牛奶制品,大部分出自焦作;亚洲第一的汽缸套,来自于焦作本地企业中原内配;全球氟化工的领头羊,就是焦作的多氟多……
焦作工业何以有如此特色?转型使然,升级使然。
去年一年,我市以开展“工业转型升级攻坚年”活动为载体,建立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包工业十大产业工作机制,出台加快城区工业发展意见并分解落实责任。去年一年,我市实施“330”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产品由初粗产品向消费终端产品转,生产方式从粗放、高耗能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转,品牌从一般向名优转。
曾经,因煤而兴的焦作,煤炭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累计为祖国建设贡献3亿吨原煤,一批批和煤有关的企业也在这里拔地而起,资源型产业比重一度超过90%。而今,一个“升级版”的焦作正日益呈现:煤炭产业产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已降至3%以下;接替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铝、汽车及零部件、煤盐联合化工、装备、食品、生物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以及以风电装备、光伏、光电、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
去年,焦作工业经济在步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实现了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据统计,去年前11个月,我市十大工业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0个百分点。
实事求是地说,从单一资源型产业之城到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从一个闭塞守旧的矿区变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从一个重化工城市变成“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先进市……在通往绿色发展的征途上,焦作工业亮点频闪,正在悄无声息之中发生着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新支点撬动转型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一句话,转型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多年来,我市为摆脱城市因资源枯竭而衰之命运,矢志不渝地主动选择产业转型。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焦作工业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悄然提升,渐呈多途径转型平台,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为加快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我市以企业为主体,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组织实施了兆瓦级风电机组偏航制动器、千吨级高性能晶体六氟磷酸锂、热升华成像技术和配套打印设备等一批省重大科技专项,建成了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
为突出科技对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强市战略,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创新驱动效应初显。市本级科技投入再度翻番,居全省第三位。继续实行创新券、科技贷款贴息制度,兑现创新券832万元、贷款贴息565万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院士工作站7家,总数达20家,居全省第三位;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总数达82家。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一期建设加快推进,焦作科技大市场建设进展顺利。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总数达43家。
实践证明,这些研发中心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正成为驱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去年1~11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18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其中,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9.0个百分点。
十大建设积蓄后劲
智者,善谋大势也。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引擎、开放招商的主平台,在破解新常态下的发展难题、打造新常态下的竞争优势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为此,我市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和产城互动的要求,围绕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千亿元产业集聚区目标,突出创新机制、重点项目、集群培育、功能完善四个着力点,着力加快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去年,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去年1~11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4%。在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中,我市在豫北组排名第一;获评星级产业集聚区5个,居全省第二位;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焦作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省“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大批项目的实施,为我市转型发展积蓄了后劲、夯实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转型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把重点项目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扩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举措,作为培植经济新增点、创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突出十大建设带动,观摩督导、跟踪问效、强力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去年1~11月份,我市的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2亿元,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31亿元,均提前完成投资计划,一批十大建设项目建成见效,为稳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支撑。
值得称道的是,去年12月23日,华润电力焦作龙源电厂2×660兆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工程项目一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营。作为我市十大建设之能源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的重要项目,龙源电厂火电机组工程项目的建成投运,无疑将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又一引擎。
据了解,龙源电厂的建成,不仅对改善城市空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基础设施产生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推动我市地方经济转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意义,从龙源电厂的项目效益可见一斑:该项目二号机组预计2015年4月投产,届时实现双机投产,年可实现利税7亿元。
不仅如此,该项目还能形成单台机组每小时300吨工业供气和75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这意味着,位于我市西部工业集聚区及博爱县产业集聚区之间的龙源电厂投运后,将能满足这两个产业集聚区内所有的工业用气和我市西部城区的民用供热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实现电厂对大用户的电力直供,可为企业降低近50%的用电成本。
据业内人士分析,只有当能源需求旺盛与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或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匹配时,作为基础行业的能源建设的适度超前作用才会显得尤为紧迫。下一步随着环保政策的日趋收紧,无法达标的小型供热锅炉将逐步关停,到那时,龙源电厂建设所积聚的强大后劲将得到释放。
一个“领军项目”可带动一个产业,一批新兴产业将引领整个区域的创业创新。伴随着这些重点攻坚项目的不断推进,我市项目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产业带项目,以项目促转型”的成效初步显现。
绿色发展呈现常态
“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这是站在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关键节点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总体要求。
而绿色发展,不仅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模式创新,更应该是在全球同此凉热的语境中,认识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并尽快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进而把握经济转型的主动权。
毕竟,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而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这将是一场需要足够耐心、细心、决心和高超技术的综合“外科手术”。至于经济增速适当放缓,是主动调整的结果,目的是引导各地把主要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益上来。一句话,放缓经济增速,是为经济转型赢得时间。
对此,有一组数据可谓意味深长:去年年初以来,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延续2012年下降的趋势,从2月到8月的逐月降低率分别同比下降0.98%、2.77%、3.85%、5.04%、9.90%、10.28%和9.95%,工业节能形势整体平稳。截止去年8月份,全市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与之对应的,是去年8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628.5万吨标煤,同比下降0.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95%,好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一升一降之中,折射的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大背景下,我市工业经济在进入新常态后,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和各种矛盾的相互交织,正稳步转型,提质增效。
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也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市委书记孙立坤强调,要更加突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环保倒逼“三管齐下”,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新活力,强力推进经济转型。面对经济新常态,面对经济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只要敢转、善转、会转,焦作工业一定能转出勃勃生机,转出昂然青春,为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