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统计,目前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10个城市叫停了“滴滴打车”“易到用车”“快的打车”等公司的专车服务,并把专车定位成“黑车”。受访的业界人士表示,打车难迟迟得不到解决,出租车司机挣不到钱,当务之急是破除出租车行业垄断,盘活存量资源,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打车服务。 (据新京报)
当前,各地对“专车”定位成“黑车”,社会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为“专车”正名的声音此起彼伏。
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专车服务”快速发展,极大冲击了传统出租车行业。在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大中型城市公共出行的旺盛需求和差异化发展趋势。
与传统出租车行业相比,“专车”两大优势明显:一是差异化服务顺应了出租车市场的细分化需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个城市的传统出租车行业普遍存在拒载、挑客、宰客、缺乏服务意识和“出租车公交化”等现象广被消费者诟病。而“专车”能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出行方式。“专车”大都是价位在20万元左右的中高档汽车,司机统一着装、全程标准化服务,上下车主动开关车门、提行李,车内还备有免费充电器、饮品、干湿纸巾、雨伞、儿童老人专属靠垫等出行必备用品。消费者真正可以在“专车”上体验到“上帝”的感觉。二是“专车”服务创新出租车运营模式,或将成为激发出租车市场活力的那条“鲇鱼”,为打破出租车市场垄断局面激活一池春水。
其实,交通运输部一直在关注着“专车”服务,强调应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出租汽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创新,杜绝侵害乘客利益和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非法营运,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满意的出行服务。
但全国各地的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并不愿意放弃出租车市场这块大蛋糕。“专车”的出现必将导致出租车牌照贬值,很多出租车司机想退出来参加“专车”营运。显然,这并不利于地方政府对出租车市场的维稳,所以才有各地不顾民意,争相叫停“专车”服务的“怪现象”。
与出租车垄断业态相比,“专车服务”这种新业态的特点在于因管理成本低廉,带来司机分成比例高的巨大优势。“滴滴打车”媒介经理张真瑜称,如果“滴滴专车”一单生意赚100元,该公司抽取20%后,司机可得80元,远高于给出租车公司打工的收入。业态革命带来全新的利益分配模式正是“专车服务”带给客运行业的改革红利。
1月10日,山东省人大代表张刚、郝纪勇、刘丕峰、王丽,省政协委员张法水表示将向山东省两会提交议案提案,建议政府放低准入门槛,推动出租车市场改革,破除市场垄断。他们主要从法律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民生工程、政府职能转变及监管智慧等方面为“专车”申冤。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在各行各业都在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下,改革出租车行业的弊端、提升出租车服务质量、维护出租车司机利益、尊重社会舆论必将是出租车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或许各种阻力依然强大,但民意推动下的时代步伐绝不会停息。
各地各部门,整治“黑车”,也要尊重“民意专车”。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信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