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闻名遐迩的焦作小麦以高品质广受海内外客户的青睐,早在本世纪初就销往东南亚、东北亚9个国家,国内粮食加工巨头更是首选我市小麦作为加工原粮。从粮食优势到产业集群是我市粮食生产成功转型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我市立足优势,科学规划,强化领导,多策并举,有力地推进了粮食产业化集群的快速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核心的粮食产业化强势推进;以斯美特、天香面业2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一大批粮食深加工企业快速成长,小麦面粉、方便食品、玉米淀粉、淀粉糖的深加工产量居全省前列,呈现集群发展强势。全市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60万吨和190万吨,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5倍和1.2倍。我市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
从粮食优势到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是我市粮食成功转型的重要法宝。
孟州市建起了以鑫源、华兴、金玉米等省重点龙头企业为主的玉米加工企业群,粮食加工能力达200万吨,是本地粮食产量的3倍,粮食加工企业年实现利税1.1亿元,并成功引进了广济药业。华兴玉米产业化集群辐射孟州市6个乡镇及周边县市,集群主要产品有食用酒精、醋酸乙酯、玉米淀粉、阿斯巴甜等产品。该集群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去年销售收入44亿元,合同基地订单规模120万亩,原料自给率达88%,辐射带动农户30万户,吸纳36万名农民工就业。该集群核心产品销售区域以华兴公司为中心,辐射半径800公里。该集群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可达65亿元,发展玉米种植基地300万亩,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5%,辐射带动农户40万户,吸纳50万名农民工就业。
武陟县建起了以斯美特、凯雪面粉、正龙等企业为主的小麦加工企业群,引进了三全、思念等多家速冻食品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
温县建立起了天香面业为龙头的面品产业集群,本地小麦转化率达90%。天香面业是一家以面粉生产及挂面加工为核心组建的集科、工、贸一体化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日处理小麦1800吨,拥有粮食仓储16座,挂面年产能达6万吨。该公司用怀川小麦生产出来的产品有“麦乡”系列和“黄河麦场”系列优质面粉、挂面等20多个品类,并凭借优质小麦产区的地理优势和绿色健康、口感爽滑的小麦品质,拥有了稳定忠实的“麦乡”消费群体,产品销售覆盖山西、青海、甘肃、贵州、广西等20多个省市。
从粮仓满到兜满钱
修武县郇封镇焦庄村700亩地全部种的是焦麦266,去年亩产突破了700公斤,比种普通小麦产量增收16万元,种子繁育又多收8.4万元。很多乡亲说,过去种普通小麦产量高,收入不高,现在繁育优质小麦种子,产量高、收入更高。
如今,向种子要增效,向粮食深加工要增效,向生产绿色、无公害粮食要增效,我市农民实现了从高产低效到优质高效,从粮仓满到兜满钱的转变。
去年,天香面业“麦乡及图”等3个商标成功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我市农业领域在国家级品牌创建上的突破。天香面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该公司年均小麦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4分多,仅此一项,农民就可年增收4320万元。该公司每年为企业员工支付的工资高达2000万元,还带动数百家运输户、经营户和卖馒头的小商贩业走上了致富路。
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自古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所产大米晶莹透亮、口味独特,为米中佳品。为把菡香大米做大、做强、做优,该村成立了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辐射带动2市4县7000农户种植水稻,总面积达3.7万亩。为提升菡香系列米的品质,打造菡香大米品牌,该合作社在抓好源头生产的同时,投入700万元,购置了国际先进的低温大米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建立了完整的生产、检测、销售档案及追溯制度,还新建了年产2000吨的农家肥生产线。先进精良的生产工艺、科学规范的生产流程、严格的检测制度、保证了菡香大米的优良品质。“菡香牌”系列大米不仅获得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还成为河南著名商标。“菡香牌”大米靠质量赢得市场,成了北京、上海等地的抢手货。优质才有优价,菡香珍珠米在北京等地1公斤卖34元,有机米1公斤卖80元。去年,该社社员种的水稻每亩增收1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年增收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