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的工人,竟在与机器打交道的过程中成长为破解重大装备难题、主导大型技术改造的“工人发明家”。鞍钢工人李超的经历启发人们:“接地气”搞创新大有作为。
不少人以为,创新很高端、很神秘,是专家学者的事儿,普通人沾不上边。李超的实践证明,创新没有岗位之分和身份之别,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懈追求,人人都能成为创新的行家里手。
李超对“创新秘诀”的回答实实在在:天天围着机器转,如果常观察、勤思考、多提问,就会形成解决难题、改良设备的好方法,这可是从书本中学不来的!事实上,创新既可以着眼于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也可以来源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创新还离不开主动探求、自我超越的内心动力。李超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解决大量现场难题的生产骨干,是不懈的钻研精神托起了他的人生理想。
可喜的是,更多政策正向基层创新倾斜。科技进步奖从2006年起设立工人农民科技创新评审组,对工人农民的科技创新成果单设奖项。一些省份正推动评选省级“创新工作室”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李超在单位从刚开始提意见到后来质疑进口设备、主导装备改造,企业一路“绿灯”鼎力支持,也是李超成长中的幸运。
对于怀揣进取之心的年轻人来说,李超是值得学习的生动样本。扎根于基层这个大舞台,积极发现问题、钻研问题,创新的源泉就会涌流起来,人人都能收获创新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