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武汉市民屠礼华最近成了名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婆婆拍客”。原来,2014年12月初,屠礼华带着半年来自己在公交车和地铁上拍的59张让座人的“笑脸照”找到媒体,要求表扬一下这些心存善意的陌生人。朴拙的拍摄技巧、纯真的笑脸、自然流露出的善意和温情……“笑脸照”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公众对公交让座的热议。
网络,不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常常左右公众的思维习惯,甚至影响某一时期的社会思潮。对于同一类社会事件,网络的舆论力量如何选择解读角度,能给公众带来微妙而巨大的文化影响。
公交让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但关于让座纠纷的负面新闻远多于传递“笑脸照”正能量的凡人善举。年轻人因身体原因未给老人让座,遭到老人谩骂;女孩未给怀抱孩子的妻子让座,被其丈夫暴打;保定老人因无人让座拦公交近1小时……虽然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件,但绝不是生活的常态,舆论不该对此作过度解读,公众更不该扎堆围观。
日前,一条“南京裸女跳河获救被围观救人者无视”的消息使全国网友纷纷投来板砖,谩骂声不绝于耳。而事实真相是:1月11日南京一女孩跳河获救;1月12日湖北小伙救人被冷落;两件事被人“拼”在一起。事实证明,之前的新闻不过是“网络达人”移花接木制造出来的假新闻。遗憾的是,看看面对“拼接新闻”的网络围观场面,各种各样的评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目前,我国有6亿多网民、5亿手机网民、400万家网站,每天网上流动信息达200亿条。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戾气也如影随形。戾气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社会利益多元化、诉求分化、矛盾凸显等,都是重要原因。人人都是自媒体,大家的网络行为少有监督制约,言语全凭自律,谁能抓住公众的猎奇心理,谁就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所以,网络海洋,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对于社会事件,阳光的解读和理性的声音相对稀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戾气裹挟下的受害者。
网络关系圈是新常态下的私人关系网,这个关系圈有时候是一道屏障,能把网络戾气拦在群体之外,积攒起满满的正能量;有时候却如一剂迷魂药,在好友转发之后,能让一个人的谣言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三人成虎”的出现概率不可小觑。
网络戾气,或许还未触碰到法律的红线,但聚沙成塔的灰色力量,常能在公众内心生成心理雾霾。网络需要阳光,心灵需要滋润,让“笑脸照”驱散网络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