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产经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关键在创新
博爱县谋划产业集聚新格局
修武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快速建设抢先机
图片新闻
我市怀庆府电商基地开门招商
十年磨一剑 擂台勇夺冠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键在创新
——焦作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再思考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2014年,是农历的马年。这一年,焦作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入第八个纪年。

  焦作,这座处处散发着转型气息的魅力之城,沐浴着国家政策的春风,创新意识增强了,发展内涵丰富了,城市符号多元了,幸福指数提升了,综合实力增强了。她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一张张璀璨的名片。她的发展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她一路唱着催人奋进的城市转型之歌,从昔日闭塞守旧的煤城中嬗变而来。2007年,国家有关文件给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明了方向,焦作借助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大机遇,踏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如今,焦作煤炭采掘业占工业的比重不到5%,战略支撑产业达到65%以上,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看看焦作经济成绩清单,我们欣喜异常:截至2014年11月份,全市3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5.2%,居全省第八位;307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30.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0.6%;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21.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1.2%。龙源电厂1号机组通过168小时试运行,转入正常运行;2014年12月24日,丹河电厂异地扩建2×100万千瓦机组项目取得国家能源局复函(路条)。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和产城互动的要求,围绕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千亿元产业集聚区目标,突出创新机制、重点项目、集群培育、功能完善四个着力点,加快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中,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在豫北组排名第一,我市入选省“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3家,一星级、二星级产业集聚区5家,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二。“两区”建设方面,“两区”规划编制基本完毕,市商务中心区和修武、武陟特色商业区管理机构正式设立,督导考核机制逐步完善,“两区”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两区”新增建设面积1.35平方公里,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完工7个、在建20个,完成投资21亿元。

  回首焦作的转型之路,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摆脱资源依存化,突破单纯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产业转型,还是城市功能由不完善向强化和多元化转型,都离不开创新。一句话,资源型城市必须用创新促进城市转型。

  说起创新,其内涵极为丰富,首先就是思维创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比如随着资源枯竭,焦作借助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机遇,把目光“从地下转到地上”,突出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

  八年来,焦作共获得中央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23.79亿元、矿山环境治理资金2.9亿元,为焦作城市转型真正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截至目前,焦作共安排产业引导资金4.84亿元,撬动社会投资2800亿元,实施了厦工机械15000台装载机等516个亿元以上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奇瑞年产60万台发动机等350个项目竣工投产,主营业务收入增加3100亿元。

  经济转型的支点,还在于技术创新。俗话说,退潮时方能发现谁在裸泳。这句话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最能形容哪些产业和企业更具生命力,更有发展潜力。去年1月至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18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其中,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0个百分点。

  高成长性产业逆势增长,引领经济“加速跑”的背后,是我市积极探索政策引导的机制创新。市财政先后从转移资金中拿出1.6亿元用于科技创新,在全省首家试行创新券制度,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落户焦作。与此同时,焦作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并通过实施“英才588计划”,从中央资金中安排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1362人。

  如此创新是正处于经济转型爬坡过坎关键期的焦作的必由之途,更是宏观经济态势的必然选择。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换挡降速”,但是改革“快马加鞭”。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从增长奇迹到常规平稳,新常态成为描绘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用新常态的视角浏览焦作经济转型的明天,会发现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毕竟,由于受长期资源型经济的影响,焦作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尚未彻底激活,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财力支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全市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比重达70%,三产比重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传统骨干企业效益下滑,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还有近100平方公里的矿山地质环境亟须治理,资金缺口在100亿元以上。

  当然,新常态下我市的比较优势并没有消失或者减弱,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经济发展新阶段带来的机遇,使得目前新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新业态快速兴起,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这“三新”通过创新供给,激活了消费需求,颠覆了经济发展传统模式,变革了经济发展方式。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和主要路径。如果我们赶上这一轮新产业革命浪潮,占领经济转型升级制高点,就能弯道超车、赢得主动,否则就会错失良机、落于人后。

  按照思维、科技、机制等创新内涵,焦作的未来转型之路,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为此,全市上下一定要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摆脱“换挡焦虑”,克服“本领恐慌”,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学会用改革办法、市场手段、法治方式和开放途径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借力、借智、借势发展。并以“十大建设”为重点,以培植经济新增点、培植新的税源财源、调优经济结构为主线,持之以恒抓好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城市转型是产业再生和城市再造的过程,是一个持久而浩大的工程,需要几代焦作人的艰辛努力,更离不开国家的鼎力支持。焦作正处在城市转型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国家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为处在转型攻坚期的焦作描绘了明确的路线图,“二次转型”这个重大课题摆在焦作人民的面前。转型发展,不会停步,也不能停步;转型发展,永远在路上。推动提质转型增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焦作将加快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突出培育壮大多元化产业体系、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加快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坚持全面转、深入转、持续转,推动城市转型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面对经济“新常态”,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坚持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总战略的目标下,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要求,全力抓好转型发展。突出抓开放、抓城镇化、抓改革创新、抓创造新优势四个重点,强力实施“十大建设”,强力推进“八个方面转型”。

  到2020年,把焦作打造成为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丽家园,成为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经济转型示范市。

  我们坚信,在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持续支持下,在焦作人民的奋力拼搏下,一个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美丽焦作的梦想必将实现,也必将为焦作人民带来更多、更大的福祉。

  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如今,焦作的经济转型这“百里之路”,正到了“九十里”处,才算是走了一半,愈是接近成功,愈是感觉困难。而我们要做的,唯有认真对待,持续创新。除此别无他途!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