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借笔,犹如行不由径。在古代,无论是天子还是庶人,无不由笔来表达文思。然而,随着电脑的出现,键盘输入代替了手写,笔不再是人们表达文思的主要书写工具,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更是日渐式微。目前,毛笔的使用愈发地少了,甚至已经成为艺术领域的专用笔。而在七贤民俗村里,有一座建德笔庄,这里有着古老的毛笔制造工艺——“汝阳刘”。雪后,记者来到七贤民俗村,探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汝阳刘”毛笔“穿越古今”的故事,领略神奇的毛笔文化。
本报记者 李 锴
古色古香建德笔庄
1月27日,我市迎来了今冬第一场雪,纷纷扬扬的雪花带给了我们几多欣喜。如同绽放的礼花,一团团、一簇簇细密地划着弧线;如同银鹤般,在枯树枝丫间肆意地飞舞,飘洒着冬日的浪漫。
雪后七贤民俗村的早晨,初雪笼罩了静谧的古镇。在七贤民俗村这个远离城市喧嚣之地,倚窗望雪,一分灵动夹杂一些寂寞,此起彼伏。轻合双眼,屏息感受,喧嚣褪尽繁华,洗净尘埃里的沧桑。
此时此景,不禁令人想要写些什么。动笔?笔从何来?漫步七贤民俗村非遗街,一座古色古香的建德笔庄立于眼前,放眼屋内挂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毛笔。一进门,一股墨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书画成墙,书画名家的字画,店铺里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环视店内,青花的笔筒、笔洗,实木的笔架,以及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琳琅满目的毛笔,营造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氛围。高高的乌木货架上的毛笔分高、中、低档,有几百个品种。
在笔庄后面的四合院里,坐着几名制笔匠人。他们或用一根细线缠在牙齿上,进行着缚、胶、焊的制笔工序;或在麻利地修整笔头;或在“顿毫”敲击桌面,发出整齐、清脆的节奏声……原来,这里是制笔的作坊,来此不但能定制和维修毛笔,还能亲眼目睹毛笔的制作工艺。
悠悠历史“汝阳刘”
中国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体系,而维持这个体系正常运转的工具便是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承接华夏民族优秀灿烂文化的纽带,也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房四宝之中毛笔居首,其最能彰显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是谱写历史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手握一支八寸竹管三寸毛颖,凭一色黑墨,点滴之间,就能把中国汉字写得千变万化。一个人的情操、修养和胸怀,早已跃然纸上,这是至今任何书写工具都无法替代和逾越的神奇之处。
当建德笔庄店主刘建德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毛笔展现在记者面前时,仿佛打开了一扇中国传统文化血脉延续的大门,曼妙奇特,别有洞天。
“‘汝阳刘’毛笔历史悠久,由秦朝大将蒙恬所创,后经其帐下文书、亲密随从、‘汝阳刘’先人刘寅传承下来。自秦代开始,‘汝阳刘’毛笔传入皇宫,成为宫廷御笔。”提起“汝阳刘”毛笔,刘建德洋洋自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毛笔,只是当时工艺粗糙原始,笔头是用丝线把毛系在木杆或铁、铜管的外边。到了秦代,秦朝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征平定匈奴、修筑长城,历时多年,与秦朝都城长安(今西安)相距较远,需要大量书信与朝中来往,靠刀刻竹简极不方便,而原始粗糙的毛笔,笔头易散,又容易脱落,很不应手,蒙恬在实践中突发奇想,把笔头装入竹管内,用胶粘紧,用之大为顺手耐久。至今两千多年,毛笔的基本工艺仍然没有改变。所以,后世制笔人都尊蒙恬为“毛笔鼻祖”。
“天下第一笔”文化活化石
毛笔的出现可谓带来了一场艺术的革命。与金文凝重的形态不同,毛笔书写的笔势由铿锵滞重演变为流畅之美,并逐渐发展出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体式。即便在钢笔、铅笔、圆珠笔等被广泛使用的今天,毛笔仍在我们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其中既有国人对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喜爱,也离不开制笔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而“汝阳刘”毛笔更是承载了中国毛笔文化,记录了时代变迁的脚步,被誉为“中国毛笔文化活化石”。
经过一代又一代“汝阳刘”人的探索和继承,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制笔工艺。“汝阳刘”毛笔由128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尖、圆、齐、健”四大特点,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文房上等佳品。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过“汝阳刘”毛笔之后,连声称赞“妙笔妙笔”。东汉皇帝刘秀对“汝阳刘”毛笔更是爱不释手,钦赐“汝阳刘”的制笔作坊为“御笔坊”。到了明清,华夏文明达到了鼎盛时期,作为文明符号的毛笔也开始了登入了大雅之堂,广泛行走于社会的上层。民国时期,项城的袁世凯因喜欢家乡的“汝阳刘”毛笔,所以经常用“汝阳刘”毛笔批阅文件、颁发命令,一时传为佳话。“汝阳刘”毛笔也成为“天下第一笔”。
1982年春,中国文房四宝毛笔部优产品鉴定会在北京举行,鉴定评委由国内知名的书画家黄胄、欧阳中石、沈鹏、启功等人担任。参评现场,所有评委蒙上眼睛,靠摸、写、画,在不告知任何生产厂家的情况下,逐家一一进行综合测试。“汝阳刘”毛笔得到了所有评委的一致赞誉,被评为“部优产品”。参评会结束后,大书法家欧阳中石特意使用“汝阳刘”毛笔写下:“初试‘汝阳刘’笔,甚觉得心应手。”书画家黄胄、书法家沈鹏也当场赋诗作画,对“汝阳刘”毛笔给予很高的评价。
“汝阳刘”的传统制笔工艺,是历经两千多年历史凝聚而成的具有显性物质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创的制笔工艺是其他毛笔无法比拟的。如今“汝阳刘”毛笔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金奖产品等荣誉,“汝阳刘”毛笔传统文化已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德皆备“汝阳刘”
中国毛笔,除“汝阳刘”毛笔外,著名者还有宣笔、湖笔和宋笔,分别产于安徽、江苏、四川,多是以产区命名。而以一村之名称道、独门一家生产的唯独“汝阳刘”毛笔一家,而且“汝阳刘”又世代密传,加上宫廷、贵族专用等思想的束缚,所以,在当今名气和销量远不及其他毛笔。但“汝阳刘”毛笔的历史、文化、制笔工艺以及深邃的精神内涵,是其他品牌的毛笔无法与之相比的。初唐大书法家李邕说过一句话:“唯笔软则书奇怪生焉。”
“汝阳刘”毛笔生产技艺考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选料一向极为认真,从不以次充好。比如说,选兔毫的标准是,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则舍弃不取;对山羊毫的选取更为复杂,先选长、短、粗、细,然后把羊毛浸在水中,按扁、圆、曲、直锋、无锋,一根根加以组合,像沙里淘金一样淘出所中意的锋颖;狼毫亦要做到刚中有柔,羊毫要做到柔中有刚,紫毫要富有弹性。
笔毫的性能不同,所书的字风格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写苍劲刚健的字,宜用硬毫笔;写丰润圆厚的字,宜用软毫;写柔婉遒劲的字,宜用兼毫笔。为了追求点画线条的丰富变化,应该做到对各种性能的毛笔都能熟练使用。学生练字,最好用中锋羊毫笔,现代书画大师、世纪名人潘天寿先生也认为:“从羊毫入手为最宜。”因为羊毫性软容易练出笔力,用惯了羊毫笔,再用其他性能的笔就不会有困难。
此外,“汝阳刘”毛笔成品要达到“尖、圆、齐、健”四德皆备、软硬适中的标准。那么,如何衡量毛笔呢?“用笔用锋 ”,毛笔的书写效果,关键在于笔锋。根据前人经验,好笔的笔锋具有“尖、齐、圆、健”四个特点。所谓“尖”,是指笔锋尖锐,颖状如针;“齐”,是指笔锋润开压扁后,笔端毫毛平正,整齐如凿;“圆”,是指笔头圆壮饱满,如出土之笋;“健”,是指笔锋柔中含刚,弹性良好,笔锋在纸上运转时,能展能收,劲健有力。“汝阳刘”毛笔就是一直具有这样的特点而长盛不衰。
“汝阳刘”技艺传千古
在建德笔庄内,几乎每支毛笔上都刻着“汝阳刘”字样。其中最大的一支毛笔长1.5米,以马毛为原料,拿在手中像一把大扫帚。那么,制作一支毛笔有多复杂?刘建德介绍,“汝阳刘”毛笔的特点在于纯手工制作,从“提纯一束毛”到“收尖一支毫”。毛笔制作看似简单,但制笔的工序却十分繁复。“干桌”要清、胶、斗、刻等,“水盆”则要尖、齐、轧、圆等,128道工序不能有半点马虎。而制作毛笔最复杂的部分莫过于“水盆”,就是在水里把毛理顺的过程,包括上杆、梳毛、打齐、捆毛头、上胶等。
记者前去采访时,笔庄的两位制笔师傅正在忙碌。只见刘建德捏着一撮狼毫,用牛骨梳反复梳理、浸湿。另外一位师傅嘴里叼起丝线,将笔头用线扎牢。这就是“水盆”与“干桌”,二者合二为一,正是“汝阳刘”毛笔的手工技艺。此外,选毫、梳理、清杂、齐势、垫毫、择笔等关键环节都有自己的一套工艺流程。不过,刘建德却说,这些工艺流程只是能看见的皮毛,看不见的是隐藏其后的师徒规矩、做人从业的道理和学问,这些环节至今任何工业化生产都难以代替。这也是“汝阳刘”毛笔世代祖业相传、外人很难渗透的原因之一。这背后的文化,构成了汝阳刘氏毛笔制作中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灵魂,也构成了现在建德笔庄的灵魂。
“原汁原味的古笔制作技艺后继无人,正濒临失传。”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在一些制笔中心已采取机械化生产时,建德笔庄仍然在坚持纯手工操作,因为手工制笔能保证笔锋不被损害。为此,他们专程将刘建德和他的建德笔庄请到七贤民俗村,不仅看中了“汝阳刘”毛笔的文化,也看中了建德笔庄的“德”。正所谓,制笔人制笔先做人,特别是笔庄当家人,更应该严律自己,本人必须做到仁、义、道、德。此外,传承“汝阳刘”毛笔技艺,就是传承历史文化。七贤民俗村不仅给“汝阳刘”毛笔搭建了一个交流、展示作品的平台,也让建德笔庄能够面对面地为爱好书画的人提供方便,特别是在七贤民俗村营造了一个好的民俗文化氛围,使得像“汝阳刘”毛笔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温馨提示
●自驾线路:山阳路—太行路牛庄大转盘—焦辉路—冯营矿向东1公里处七贤民俗村
●3路公交车路线:焦作火车站南站—二医院—妇幼保健院—焦矿五官医院—东方宾馆—盛鑫祥眼镜总店—亚细亚大酒店—保险公司—体育中心—交警一大队—新世纪双语幼儿园—陶三—百间房—小马矿—马界—田门—李庄—安阳城—冯营—夏庄站七贤民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