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市人口计生委主任周学相说,“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人口质量红利。”
抓优生就是促发展。坚持这样的工作理念,2011年,在国家启动孕前优生项目前,我市每年投入6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孕前优生项目全覆盖。近4年,在优生项目上累计投入资金2392万元。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包括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服务内容。其中,孕前医学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毒筛查等19项内容。每对夫妇接受检查后,专业医师组会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对准备怀孕的夫妇进行孕前、孕早期预防出生缺陷和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咨询和指导;对发现存在出生缺陷高发风险的夫妇,及时提出预防、复查、治疗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的医学建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014年,全市共为14756对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6.8%;发现出生缺陷高风险人群3391例,均给予了专业指导。4年来,我市共为11.5万余人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服务,指导1.3万高风险人群采取措施,有效预防了出生缺陷。
抓普惠,提升计生家庭幸福指数
为让计生家庭的日子越过越好,近年来,我市创新完善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在农村产生了积极反响。为进一步提高奖扶标准,扩大奖扶政策的覆盖面,2012年,我市结合实际,调整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奖扶标准在执行国家调整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不低于90元。与此同时,将享受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女性年龄界限提前3年,即57周岁,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有3181名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提前3年受益。2014年度特别扶助对象582名,新增加配套资金223万元全部由市县财政负担。
我市还着力完善城乡计生家庭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对自愿参加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计生家庭成员,每人每年补贴100元投保资金,对年满60周岁领取养老金的计生家庭老人,每人每月多给予20~40元养老金。我市还强化了计生家庭减免一人份新农合参合费补贴政策落实,2014年全市共投入469万元减免计生家庭成员参合费78206人份。
与此同时,我市各县市区围绕计生家庭生产生活养老等方面纷纷创新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如解放区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站区认真落实拆迁安置房计生家庭多分一人份,修武县对计生家庭老人实施免费集中供养,对自愿选择居家养老的发放资金补贴。孟州市开展“家圆行动”,分类帮扶照顾失独家庭和空巢老人。温县在省财政直管的条件下,本级筹措配套资金,将各项利益导向政策落实标准同全市保持一致。据统计,2014年全市各级共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45万人次,计生家庭受益金额1.2亿元。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计生民生措施的健全和完善,对改善和提高计生家庭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抓帮扶,让计生特困家庭有温暖
为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我市在对计生家庭进行普惠的基础上,还着力加大对计生困难家庭的帮扶。
关注以失独家庭为代表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参照新修订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精神,2014年9月,我市研究出台了《关于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的通知》,确定我市在执行国家、省调整特别扶助标准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国家特别扶助标准,即我市独生子女三级以上残疾、死亡的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10元、1020元。特别扶助制度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按照规定负担办法分别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进行一次集中发放。
特别扶助标准提高后,2014年我市市级资金增加负担106.21万元,在没有预算调整的情况下,市人口计生委压缩本级人口计生事业费,如期将资金落实到位。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市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金479.2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83.69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20.52万元,市级补助资金175.02万元,惠及目标人群582人。
致力于解决新时期计生家庭成员在优生、民生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我市仍在不断探索,让计生家庭享更多实惠,提升计生家庭和谐幸福发展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